今年8月,山西省長治市漳澤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迎來一批特殊的游客——湖南衛視綜藝節目《假期中的她們》的十二位明星姐姐,她們在此舉行城市騎行大賽。沿湖騎行途中,十里風荷搖曳生姿,二十四橋與神農湖大橋相映成畫,姐姐們“好漂亮的風景”“這條路也好美”的贊嘆聲,不僅將漳澤湖的詩意景致呈現在全國觀眾眼前,更把長治市以水為媒的生態之變帶入大眾視野。

圖為長治市漳澤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贊譽背后,是一場靶向精準、攻堅到底的生態實踐。近年來,長治市高度重視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多措并舉治水興水。特別是在今年年初,長治市錨定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項目目標啟動籌備工作。前不久,財政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公布2025年中央財政支持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項目競爭性評審結果,長治市成功入選,成為山西省唯一入選城市,也是全國唯一入選的北方地級市。
長治,地跨黃河、海河兩大流域,擁有“一湖兩河三泉”豐富水資源,是華北地區相對富水區,素有“華北水塔”之稱。轄區內有97條流域面積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如脈絡般縱橫上黨大地,滋養著這片土地的發展。然而,受地理條件與產業布局影響,水資源時空分配不均、工業與生活污染源集中等問題,長期制約當地水生態改善,成為長治市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
河湖興則生態興,生態興則城市興。長治市委深刻把握水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的辯證關系,將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項目創建作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載體,納入全市高質量發展全局統籌部署。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推進,明確提出打造濁漳河、沁河“生態走廊”的戰略規劃,自上而下細化任務分工、壓實部門責任,形成“市委統籌、政府主抓、生態環境部門牽頭、多部門協同”的工作格局。長治市生態環境局聚焦濁漳河、沁河全流域綜合治理,通過“控源截污、生態修復、智慧監管”等方式,為全市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夯實高質量發展水支撐。
系統施治—— 以“岸上”攻堅破解污染癥結 治水之要,在于控源;控源之基,在于系統。長治市深刻認識到,河湖污染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為此構建起“工業+農業+生活”污染協同治理、“點源+面源”精準管控的立體防控體系,以“岸上”治理的實效,推動“水里”水質的提升。
走進北寨人工濕地,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錯落生長,看似自然的景觀布局,實則是一套科學設計的生態凈化系統。
“蘆葦、菖蒲根系發達且輸氧能力強,與地下礫石、細沙共同構成立體凈化網絡,每天可對12萬噸中水進行‘二次凈化’,處理后水質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最終匯入漳澤湖。”長治市生態環境局潞州分局水生態環境科工作人員郭漢宇的介紹,揭開了人工濕地的奧秘。據統計,全市已建成此類人工濕地10座,在建6座,全部建成投運后,全市濕地日水質提升能力將達56.74萬噸,為河湖水質持續改善筑起重要防線。
在工業污染治理領域,天脊集團的“廢水近零排放”實踐成為企業治污的標桿。在天脊集團廠區,干凈整潔的環境、錯落分布的綠植,與人們對傳統工業企業的印象形成鮮明對比——這一轉變,源于企業近年投建的外排水除鹽工程。
“我們通過超濾、反滲透、微濾、氯化鈉蒸發結晶等多道核心工序,對工業廢水進行深度處理,不僅能提取出氯化鈉、硫酸鈉等可再利用副產品,最終出水還可作為循環水補水,水質完全符合《工業循環冷卻水處理設計規范》中再生水水質要求,真正實現了‘廢水變凈水’的閉環利用。”天脊集團總經理助理、環保能源管理部部長王剛的話語,展現了企業從“被動治污”到“主動創綠”的理念轉變。
除了生活污水二次凈化、工業污水循環利用之外,長治市還進一步拓寬治理維度,聚焦飲用水水源保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等7個關鍵領域,通過一體化推進、全鏈條發力,構建起覆蓋“生活—工業—農業—流域”的全域治水體系,推動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從局部改善到根本性提升的跨越。
科技賦能—— 以智慧監管提升治理效能 在生態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科技是核心驅動力。
長治市主動擁抱數字化、智能化浪潮,以科技賦能水環境監管,推動治理模式從“經驗防控”向“精準防控”轉型,構建起“全域感知、高效協同、快速響應”的智慧監管新格局。
依托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長治市生態環境局搭建“污染源—入河排污口—國考斷面”一體化智慧監控平臺,通過平臺打通市直部門與市縣兩級數據壁壘,建立起“數據共享、聯合研判、現場督導”的協同機制,實現對水環境問題的實時監測、精準溯源與高效處置。長治市還結合流域水文地質特征與產業分布規律,在重點工礦企業集中的河流下游布局7套水質熒光指紋溯源站、172路視頻監控和115套微站,并配套建立157家重點排污企業水質指紋數據庫,通過“指紋比對”快速鎖定污染源頭,大幅提升水環境風險防控與企業監管能力。
與此同時,長治市深化環境監測體系改革,整合各縣(區)原環境監測力量,組建成立長治市縣域生態環境監測站,進一步充實市級監測隊伍,推動環境監測能力向“專業化、精準化、現代化”升級。在基礎工作層面,長治市率先在全省開展入河排污口“拉網式”排查,邀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對全流域3400多公里干支流進行細致勘察,精準掌握排污口分布與污染排放情況;率先建立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機制,嚴格落實“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原則,累計向受償縣區下達生態補償資金6600多萬元,充分調動基層保護水生態的積極性,形成“保護者受益、破壞者受罰”的良性機制。
目標領航—— 以清晰愿景繪就人水和諧圖景 國省控24個斷面水質優良率100%,生態流量達標率100%……對標“清水綠岸、魚翔淺底、人水和諧”的目標,長治市生態環境局牽頭推進實施,設定了生物多樣性明顯提升等24項可量化、可考核的績效目標,清晰繪就2027年美麗河湖愿景。

為確保目標落地,長治市同步構建全流程政策保障體系,在部門聯動上,建立生態環境、水利、住建等多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形成治水合力;在資金管理上,規范中央財政資金使用,確保每一筆資金都用在“刀刃上”;在項目運維上,建立長效管護機制,避免“重建輕管”問題。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保障措施,為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提供穩定支撐,確保項目高標準推進、高質量完成。
“下一步,我們錨定‘水環境優良、水資源再生、水生態復蘇’戰略目標,按照‘源、河、湖’系統治理、‘點、線、面’統籌謀劃的思路,以源頭抓截污、河流抓兩岸、湖泊抓周邊為重點,率先建成‘清水綠岸、魚翔淺底、人水和諧’的美麗河湖,為我市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提供綠色動能,為美麗山西建設打造長治樣板。”長治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史躍宏說。
9月7日晚,長治市石子河八一橋至太行公園段燈火璀璨、人流涌動。河面光影交織,市集文創繽紛,漢服少女乘花船翩然起舞,恍若穿越千年。焰火劃亮夜空,水幕電影映照星河,一次次將氣氛推向高潮。這一刻,長治以水為韻、以人為景,生動繪就一幅人水相依、城水共融的和諧新畫卷。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