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有企業是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力量,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要勇于擔當,敢于作為?!?br />
在廣東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新征程中,廣州水投凈水公司扛起國企擔當,探索“造血式”賦能新路徑,持續推進城鄉融合、產業振興、民生改善與生態共育的系統落地,展現了新時代地方國企的使命感與行動力。
從為村莊“接上第一根污水管”,到培育出“帶不走的紅薯產業”;從疏通農田水源到推動基層治理共建共享,該公司在從化、五華、連南、花都等地探索出一條兼具技術支撐、產業活化、組織動員與機制沉淀的“造血式”賦能路徑,為地方國企參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實踐,樹立起鮮明樣本。
這條路徑,并非碎片化項目的拼接,而是以“水”為引,以“凈化水質,造福人民”為初心使命,以“治水破題、產業通渠、治理潤田、長效賦能”為邏輯主軸,逐步構建起一整套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城鄉融合賦能方案。

治水破題: 以污水治理為切口,撬動鄉村生態“重構工程” 基礎設施,是城鄉融合的“地基工程”。
2024年初,廣州水投凈水公司在廣州市從化區全面啟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迅速在21個行政村展開系統治理。
面對“點多面廣、系統不連、運維困難”的典型難題,廣州水投凈水公司僅用109天時間,就完成123個自然村整治任務,鋪設污水管道約50公里,暗化明渠11.3公里,新建污水設施29座,改造污水設施69座,實現項目全域貫通,創造“廣州水投凈水速度”。
速度的背后,是技術的突圍和機制的支撐。
廣州水投凈水公司通過“集中+分散”工藝組合,打造標準化、模塊化、智慧化農污治理模型。同時配套智慧水務運維平臺,實現“建設—交付—運營”一體化,大幅提升農村水環境系統韌性。
更具價值的是,他們摒棄“高耗高標”的治理慣性,優選厭氧池、人工濕地等低能耗工藝,出水標準直供村民灌溉所需,污水“變清水”,處理“變生產”。
截至目前,項目累計建成新設施36座,改造117座,鋪設管網80余公里,覆蓋179個自然村,每日污水處理能力約4200噸,昔日污水橫流、黑臭難除的“老大難村莊”,如今綠水環繞、井然有序。
從“接上第一根污水管”開始,廣州水投凈水公司不僅打通了農村環境整治的“最后一公里”,更為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探索出技術底座。
產業通渠: 一根紅薯藤,牽出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鏈 如果說污水治理解決了生態“面子”,產業振興則決定了鄉村的“里子”。
在梅州五華郭田鎮硿南村,廣州水投凈水公司因地制宜,協助推動紅薯產業起勢,支持搭建“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從撂荒復耕到資金支持、從道路修建到品牌打造,實現從無到有的產業培育。紅薯種植面積從最初的10畝擴展至上百畝,“短周期、低風險、強收益”的模式帶動了村民務工增收。
但振興產業不光是種出來,還要“賣出去”。廣州水投凈水公司依托資源優勢,指導開設“微店”,組織直播帶貨,還推動農品進機關、進社區、進高校,協力構建起一套既有流量又有銷量的農品銷售閉環。
2020年,公司助力紅薯等特色農品銷售,解決村民就業近百人。產業路徑從一條紅薯藤,延伸出供應鏈、產業鏈、增收鏈。
在清遠連南,廣州水投凈水公司在解決“11村飲水難”問題后,進一步開展消費幫扶與電商支持,推動鷹嘴桃、金桔等農品上線銷售,逐步形成“基礎設施+農產品+電商鏈”閉環,推動實現生態資源向經濟收益的轉化。
產業通了,村莊才能“血脈暢通”。廣州水投凈水公司以產業鏈牽引,為鄉村“造血”注入了真正可持續的動能——一個由水務工程引領、農業產業支撐、數字化銷售加持的鄉村產業生態雛形正在成型。
治理潤田: 黨建聯結共建共治,喚醒鄉村“內生力” 美麗鄉村的“美”,不僅是風景美、生態美,更是治理能力強、組織體系活。
廣州水投凈水公司深刻認識到,只有將治理觸角扎入“神經末梢”,才能真正煥發鄉村“內生力”。
2023年以來,公司探索“黨建結對”機制,將基層黨支部與結對村黨組織“一對一”結成對子,推動黨支部共學、項目共建、治理共促。
從連南寨崗鎮廻龍村到花都炭步鎮,公司黨支部帶著組織力、服務力下沉一線,與村民一起繪文化墻、種綠美樹、認“同心樹”,也帶來了制度、機制、方法的種子。
這些行動不是臨時幫扶,而是嵌入式支撐。不僅是“幫一點”,更是“種進去”。通過黨建共建,村莊治理開始內生化、主動化,組織力逐漸復蘇。
廣州水投凈水公司用一系列有溫度、有厚度、有結構的共建實踐,讓村企之間的協作從“結對”走向“融合”,真正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場景。
長效賦能: 從點上試驗到系統固化,打造城鄉融合“凈水樣板” 一項機制是否有效,關鍵看能否跑通一條從“點上經驗”到“面上復制”的路徑。
“從一個人帶頭,到一群人接力;從一村試點,到多地鋪開?!睆V州水投凈水公司正以系統視角構建“駐村掛點+項目推進+電商賦能+黨建共建”一體化機制。從紅薯種植的推進模式,到電商直播的常態機制,從黨建共建路徑到污水治理樣板,實現了經驗的沉淀與模式的再生。
更關鍵的是,這一系列舉措從底層邏輯上建立了以“治水破題、產業通渠、治理潤田、長效賦能”為主干的體系。治水破題:聚焦基礎設施補短板,打牢生態底座;產業通渠:打通產業鏈條,推動產銷循環;治理潤田:黨建統籌共建,夯實鄉村治理根基;長效賦能:從試點淬煉到路徑成型,推動賦能效應持續釋放。
這條路徑的最大特質,在于它并非外力“灌溉”,而是內部“生長”,讓鄉村在機制中找到了自我更新的支點。
“國有企業必須頂得上去,也要沉得下去。”廣州水投凈水公司正以這條路徑,回應總書記對國企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新定位。
在“百千萬工程”的浪潮中,廣州水投凈水公司沒有停留在“幫一點”“送一點”的淺層支援,而是從機制建構出發,在系統設計中深耕路徑。
這一探索,不僅讓農村有水用、有活干、有收入,也讓企業實現了從“做公益”向“建機制”的角色轉變。
未來,廣州水投凈水公司的“造血式”賦能路徑,或可作為廣東探索城鄉融合機制化路徑的有益借鑒,成為“百千萬工程”縣域治理的一塊試驗田,更是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樣本。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