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武威歷來缺水。有多缺?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這里,每一滴水都顯得彌足珍貴。
因缺水之困,石羊河流域生態一度惡化,青土湖干涸50年之久,兩大沙漠圍困民勤,侵擾涼州、古浪……
如何有效利用水資源、保護治理水環境和水生態,在這里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管控水域岸線、防范水環境風險、保障飲水安全、修復水生態……長期以來,面對缺水帶來的發展制約,武威市采取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的“三水”綜合治理有力舉措,實現了水資源科學調度、水源地系統保護、再生水循環利用,書寫了從“沙逼人退”到“水潤綠洲”的生態奇跡。
如今的武威大地,石羊河流域生態穩步向好,青土湖得以“重生”,尾水滋養著濕地,涓涓清流流進千家萬戶……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使這片昔日被水所困的土地煥發出更多生機和活力。真抓實干成效明顯,武威市“三水”綜合治理的做法被生態環境部作為2024年度生態環境領域的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成為全國“三水”治理樣本。
修復:從“水進沙退”到“水清岸綠”
武威缺水,民勤尤甚。
這里,曾經風沙肆虐,青土湖干涸長達半個多世紀;紅崖山水庫淤積嚴重,調蓄能力日漸萎縮;石羊河流域濕地退化,生態告急……
“有水就是綠洲,無水便是沙漠。”民勤人深知,沒有水,就沒有未來。
轉機始于一場“生態突圍”。
沙漠突進地帶,開展大規模固沙造林;紅崖山水庫加高清淤,向青土湖生態輸水;石羊河生態保護區,移民搬遷、退耕還林,促進植被自然修復……
石羊河,滋養著武威和民勤綠洲。
初秋時節,沿著石羊河順流而下,兩岸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站在民勤縣蔡旗鎮蔡旗大橋上,甘肅民勤石羊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張兆仁告訴記者,以前這里風一吹全是沙,生態惡化嚴重。
如今,放眼望去,遠處,是靜靜流淌的石羊河;腳下,是綠意正濃的濕地公園,一派生機盎然景象。
這處濕地公園于2017年底建成,總面積6176.2公頃,是武威市用“繡花功夫”修復的生態屏障。
“改造濕地巡護道路54公里,外圍栽植4000多畝生態隔離帶,東側建成萬畝人工胡楊林……”張兆仁細數著修復生態所取得的每一項成效。
濕地公園所在區域是石羊河流入民勤盆地后,唯一由河流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形成的復合濕地生態系統,是鳥類遷徙線路上重要的停歇地。張兆仁告訴記者,近幾年,水鳥明顯增多,最新監測數據顯示,這里有4萬多只越冬水鳥。
鳥兒的選擇,是石羊河流域生態環境逐漸向好的見證。
石羊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狀況,影響著紅崖山水庫的水量與水質,也關系著民勤綠洲的生存與發展。
石羊河的水蜿蜒而流,最終匯聚到紅崖山水庫,輸送至青土湖。紅崖山水庫位于石羊河下游,是民勤唯一的地表水調蓄工程,也是民勤人賴以生存的生命工程。
驅車前往紅崖山水庫,只見庫區碧波蕩漾,水天一色,水鳥在空中自由翱翔,郁郁蔥蔥的護林帶,像忠誠的衛士,守護著珍貴的生命之源。
武威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梟雄告訴記者:“這一片片綠洲,都靠石羊河和紅崖山水庫滋養,格外珍貴。”
紅崖山水庫始建于1958年,是民勤縣境內唯一的地表水調蓄工程,更是當地人民賴以生存的生命工程。然而,經過半個世紀的運行,水庫泥沙淤積嚴重,到2011年,有效庫容僅為原庫容的三分之二,調蓄能力嚴重不足。
水庫庫容銳減帶來的生態惡化,引起了國家有關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
2016年4月,在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和省市縣相關部門共同努力下,紅崖山水庫加高擴建工程開工建設,2020年7月竣工驗收。
“水庫庫容由原來的9930萬立方米增加到1.48億立方米,水庫調蓄功能顯著提升,有效緩解了民勤灌區的需水矛盾。”站在加高后的壩體上,民勤縣水務局副局長王興斌坦言,如果沒有紅崖山水庫的調蓄,青土湖不可能“重生”。
青土湖是石羊河的尾閭湖,曾是民勤境內最大的湖泊。然而,隨著綠洲內地表水急劇減少,水域面積逐年縮小,1959年完全干涸。
青土湖的干涸,直接造成兩大沙漠在此呈現合圍之勢,形成了13公里的風沙線,成了民勤北部最大的風沙口,風沙常年肆虐,侵擾著當地人民。
2010年,為改善青土湖區域生態,紅崖山水庫首次向青土湖注入生態水量1290萬立方米,使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首次形成3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
此后,紅崖山水庫每年向青土湖輸入不少于3000萬立方米的生態用水,青土湖形成了27.65平方公里的季節性水面。
在生態輸水之外,還同步進行了沙化土地治理、固沙造林、生態修復……青土湖的變遷,更是一部人與水的博弈史。
站在青土湖岸,湖面蔚藍,蘆葦搖曳,綠意正濃。微風過處,帶來陣陣涼意,十分愜意。
王興斌自豪地說,通過多年的持續治理,青土湖區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地下水位由2007年的4.02米回升到現在的2.87米,形成127平方公里的旱區濕地,實現了“沙退水進、沙退綠進”。
民勤石羊河流域的生態治理,濃縮在武威市“三水”綜合治理的壯闊篇章中,為“水潤綠洲”注入了動能。
長期以來,為提升水資源保護成效,武威市加強流域空間管控、建立流域全覆蓋生態補償體系、強化河湖水環境管理能力,傾力守護著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湖泊。
通過多年的統籌修復,武威市的重點河湖、濕地生態功能逐步恢復,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不斷增強,流域上下游水環境協同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護源:守護一泓清水潤萬家
從“喝上水”的期盼,到“喝好水”的轉變,是武威市統籌水源保護、管網升級、水質監測等關鍵環節,讓群眾從“源頭”到“龍頭”喝上安全水、優質水的鄭重承諾。
沿雜木河逆流而上,來到雜木河源頭生態緩沖帶,河水潺潺奔流,泛起粼粼波光;交錯成行的檸條、紅柳隨風飄揚,在河水的滋養中拔節生長。
雜木河發源于祁連山北麓,是石羊河水系上游支流之一,也是涼州區的水源河。其68.21公里的河道如同大地的血脈,滋養著涼州人民。
前些年,雜木河源頭區兩岸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水源涵養功能逐漸弱化,給下游水生態環境安全帶來風險。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片區域以前全是荒灘,曾一度出現雨水沖刷泥沙進入河道,嚴重影響了雜木河水生態環境。”同行的當地工作人員說。
2023年,涼州區啟動了雜木河源頭區生態緩沖帶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在雜木河兩岸栽植側柏、國槐、紅柳和檸條等各類苗木35萬余株,織就綠色防護網。
“河流生態緩沖帶具有隔絕人類及牲畜干擾,攔截外圍面源污染、凈化水質、防止水土流失等多種生態功能,是保護河流生態環境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武威市生態環境局涼州分局副局長趙志堅表示,項目的實施,維護了河流水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至今,雜木河水質均穩定達到地表水Ⅰ類水質,水質優良率達100%。
雜木河源頭區生態緩沖帶保護修復工程,是武威市筑牢水生態安全屏障的生動縮影。
在海拔3000多米的天祝縣石門水庫飲用水水源地,記者跟隨工作人員進入石門溝腹地,石門河水宛如玉帶,蜿蜒流淌,碧波蕩漾的石門水庫鑲嵌于青山之間,寬闊壯美。
這座年供水量達1420萬立方米的水庫,保障著縣城8萬多居民、鄰近2個鄉鎮9900多人和寬溝工業園區44家企業的生產生活用水。
“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位于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核心區和緩沖區內,禁止人為活動。”在石門水庫入口處,武威市生態環境局天祝分局副局長冶曉成告訴記者,為保護水源地生態安全,2018年底前,已對周邊群眾進行生態搬遷。
天祝縣石門水庫飲用水水源地、涼州區雜木灌區飲用水水源地等規范化項目的建設,從源頭上杜絕了水源污染風險隱患,讓大自然饋贈的每一滴水,安全地流進了千家萬戶。
近年來,為進一步提高水源地監管協同性和規范化水平,武威市科學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完成3個地級、6個縣級和94個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分和批復,建成全市飲用水水源地監管平臺,完成了所有水源地矢量圖的規范制作。
在這張立體防護網上,武威市9個國控、省控地表水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Ⅱ類及以上,水質優良率100%;9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在Ⅲ類及以上,水質達標率100%,水環境質量實現穩定向好。
凈污:尾水濕地蝶變生態“綠肺”
如何將有限的水資源物盡其用?
武威推廣建設“尾水+濕地”,破解了干旱地區“治水用水”的難題。
漫步在民勤縣東湖體育公園北側的生態濕地,蘆葦在風中搖曳,水鳥不時掠過水面,激起層層漣漪。
很難想象,這片水草豐茂的生態濕地是尾水滋養而成。
“這是一片濕地,就是將生活污水在污水處理廠凈化處理后,輸送至濕地再次凈化,最終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用于濕地周邊綠化和農田灌溉。”民勤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張榮年說。
民勤縣污水處理廠生態濕地原屬紅沙堡磚廠取土坑和民用取沙坑,周邊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張榮年說:“風一刮,吹得滿身都是沙土。”
為改善這一狀況,2020年,民勤縣啟動以“綠色生態修復和水循環凈化利用”為目標的生態濕地建設工程。
“污水處理廠的一級A尾水先經潛流濕地填料過濾,再通過表流濕地中黃菖蒲、香蒲等水生植物的根系吸收污染物,將污水徹底凈化。”張榮年說,項目投運后,年可凈化尾水300萬立方米,節約綠化用水成本超1380萬元,還為附近的紅沙崗工業園區儲備了工業、綠化水源。
“中水回用既緩解了民勤缺水難題,又修復了生態環境,一舉多得。”武威市生態環境局民勤分局副局長彭宏瑞感慨,那片曾經的臟亂之地,如今已變成了民勤縣城的“綠肺”。
在古浪縣,占地153畝的尾水濕地,如同一條“生態濾帶”,串聯起五級潛流和五級表流濕地,將尾水中的污染物質有效吸附、降解。
“這片濕地每年能削減大量污染物,既實現了水資源循環利用,又有效保護了古浪河生態系統。”武威市古浪生態環境監測站站長蔡文武說,為了讓凈化效果更佳,今年又在潛流濕地補植11萬株(叢)水生植物。
走進去年建成的古浪縣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紅色的木棧道貫穿整個表流人工濕地,鳶尾花隨風輕舞。如今,這里已成為市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
行走在武威大地,這樣的“生態魔術”不僅在城市上演,同時也在農村開展。
在民勤縣重興鎮上案村集中安置點,配套建設的生活污水處理人工濕地,實現了水資源的就地循環利用;
在涼州區大柳鎮居民集中安置點,生活污水廠人工濕地處理項目落地實施,不僅有效處理了生活污水,還增加了區域綠化面積;
近年來,武威市加快推進水污染靶向治理,統籌推進再生水綜合利用,各縣、區生活污水處理廠均已建成再生水回用工程。去年,全市城市(縣城)再生水利用率達79.97%,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41.98%。
從民勤縣城的大規模生態濕地到重興鎮的農村小型人工濕地,再到古浪縣的城區尾水濕地水質凈化工程……一系列污水處理與生態濕地建設工程正悄然上演著尾水變清流的“生態魔術”,讓這片干旱土地上的水資源實現高效循環利用,繪就出一幅水清河暢的生態畫卷。
來源: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