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天從永定河流域公司了解到,日前,水利部首次在全國范圍內遴選17條母親河復蘇行動典型案例,永定河成功入選。永定河的治理經驗被認為是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的重要實踐,為加快推進流域治理管理現代化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
作為滋養文明的“母親河”,永定河孕育了北京、天津等城市群落。其發源于山西忻州市寧武縣管涔山麓,是京津冀晉蒙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廊道。20世紀60年代以來,受人口增長和用水增加影響,永定河生態平衡被逐步打破,“母親河”陷入枯竭困境。2016年起,國家出臺《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總體方案》等政策,組建永定河流域治理投資平臺公司,推動京津冀晉四地“一體化、協同化、市場化”開展流域治理。
近年來,通過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北運河與永定河連通工程、萬家寨引黃總干線擴機工程等重點項目,永定河補水通道不斷完善,形成“四水統籌、五庫聯調”模式,解決了“水源”難題。2017年至2024年,各類水源累計向永定河生態補水48億立方米,相當于340個西湖的水量。2021年,永定河實現26年來首次全線通水,2023年以來連續兩年保持全年全線有水,2024年實現全線流動261天,流動天數、輸水率均創歷史新高。全線流動時間還在逐年提前,2025年較2024年提前4天,較2021年提前6個多月。
流域生態持續改善:到2024年年底,河道防護林面積由治理前的0.24萬公頃增至3.5萬公頃,流域森林覆蓋率由2014年的20.8%提高到2024年的29.8%,Ⅲ類及以上水質河長占比由2014年的34%提高到2024年的93.7%,劣Ⅴ類水質河長基本消除。水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帶來了流域生物多樣性的顯著提高,崖沙燕、白頭鶴、黑鸛、娃娃魚、中華多刺魚、瓦氏雅羅魚等珍稀鳥類、魚類重現身影,流域浮游植物由86種增至568種,浮游動物由23種增至281種,底棲動物由98種增至295種,魚類由37種增至51種,鳥類由343種增至370種。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