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區位于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東臨渤海,西倚太行,南界黃河,北接蒙古高原,同時擁有我國最大的水系——海河水系。但盡管如此,京津冀地區水資源狀況堪憂,“比沙特阿拉伯也好不了多少”。
不少人會疑惑,臨近海河,為何還會如此缺水?這幾個方面的原因不容忽視。
地下水超采:海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強度已達到106%,遠遠超過了世界公認的安全警戒線40%,以至于大部分支流長期處于斷流狀態。當地表水不足以支撐生產和生活用水,開始采取大量開采地下水的方式,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目前京津冀年均超采34.7億立方米,已形成20多個下降漏斗區,超采的面積達到了5萬平方公里。
水量供應季節差異大:我國絕大多數地區降水集中在5月-10月,而京津冀地區則高度集中在7月、8月,這兩個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總量的80%,而冬春季則出現持續干旱。不僅如此,京津冀地區降水年際變化也很大,如北京市近50年來,降水最多的年份達到1460毫米,而最少的年份只有200毫米,這些無疑是造成京津冀地區水資源緊張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口高度密集:京津冀地區常住人口1.11億人,占全國的8.1%。其中北京、天津人口高度聚集,人口密度分別為1311.1人/平方公里和1289.8人/平方公里,均為河北省的3倍以上,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倍以上。京津冀已成為我國淡水供應最緊張的地區之一。
工農業用水量激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對華北平原鹽堿地進行改造,使本區農作物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灌溉面積不斷擴大,農業用水量成倍增長;尤其是通過幾十年的建設,京津唐工業區已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如首都的鋼鐵工業、燕山石化工業、天津的化學工業等一大批大型、特大型和耗水量大的工業企業的建立,使淡水供應更加緊張。
水環境污染:大量工業廢水不斷排入河流,使水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以海河污染最為嚴重,其下游河水已不能直接作為生產和生活用水。這些由于過分污染而無法使用的水,也被算在原本就已十分緊張的“水資源”中。
找到了原因,就“對癥下藥”。為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水安全保障,水利部聯合其他部委通過采取“一減、一增”綜合治理措施。比如,挖掘節水潛力,加快灌區節水改造和田間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用足用好南水北調中線水,增供南水北調東線水等等,旨在逐步改善京津冀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等問題。
總的來看,水資源治理行動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只要按照既定的思路和方向,堅持定力,久久為功,到2022年、2035年,華北地區水資源狀況一定會得到極大地改善。而作為消費者,我們能做的就是將節水意識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