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初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明確提出,未來三年要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渤海綜合治理、長江保護修復、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等七大攻堅戰。其中,后五項屬于涉“水”攻堅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表示:“這七大攻堅戰是對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具體落實,涉及的領域恰恰是過去多年以來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生態環境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介紹稱,目前全國水污染防治已初步取得積極進展,水環境質量在持續改善。2017年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Ⅰ-Ⅲ類比例為67.9%,同比增加0.1個百分點;劣Ⅴ類比例為8.3%,同比減少0.3個百分點。“不過,形勢依然嚴峻,水環境風險隱患突出,年度水質目標完成面臨很大壓力。”張波坦言,下一步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水生態保護修復,重點打好五大“水戰”。
圈定“水戰”背后
在水污染防治攻堅戰中,中央首選這五個領域重點進攻,釋放的信號是:只要是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重大水污染問題,都將被列為重點治理對象。
李佐軍對經濟觀察報說,這五大涉“水”攻堅戰,都是針對重點區域的污染整治,是亟待重點突破的薄弱環節。今后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將持續加大,打攻堅戰就是要選擇重點的打,通過重點來帶動全局。
李佐軍說:“比如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就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國家正是要通過對其整治,來倒逼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補齊這塊短板,推動城市轉型升級。”
在五大“水戰”中,黑臭水體治理打頭陣。今年5月初,生態環境部將聯合住房城鄉建設部開展黑臭水體專項整治行動,包括全國36個重點城市及其他部分地級市,同時將對廣東、廣西、海南等首批8省區市開展專項督查,9月、10月啟動巡查,若仍對交辦問題整改不力,將被納入中央環保督察問責之列。
近年來,渤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日益為公眾所關注。長期以來,由于其水體自凈能力差,政府大規模填海造地、海洋資源過度開發、海水養殖規模較大等,已對渤海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壓力。
在本輪機構改革后,海洋環境治理職責已從國家海洋局移至生態環境部。據張波介紹,生態環境部將堅持陸海統籌,污染治理與生態保護共同推進,并會同有關部門和省市抓緊制定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作戰計劃。
張波說:“具體而言,生態環境部將加大對入海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力度,全面清理非法、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同時對船舶、港口污染,垃圾轉運處理設施建設等進行重點整治。”
水源地保護
被視為老百姓“水缸”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體,更是位列水污染防治“四種水體”之首。
為此,生態環境部聯合水利部已在全國啟動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確定的階段目標是:2018年底前,全部完成長江經濟帶縣級和其他地區地級及以上地表水型水源地清理整治;2019年底前,全部完成其他地區縣級地表水型水源地清理整治。
據統計,列入此次專項行動范圍的地表水型水源地達2466個,其中長江經濟帶縣級水源地有1161個。從問題類型來看,包括工業企業在內的多種非法排污問題突出。
生態環境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對經濟觀察報說:“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最大的難點是歷史和現實的問題相互交織,有些項目是歷史形成的,甚至有文物價值和經濟價值,但與水源地保護有一定沖突。”他認為,對于水源地,首先是保護優先,其次是統籌兼顧。
此前國家出臺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和新修正的《水污染防治法》都對飲用水源保護提出明確要求。近日,河北、福建、山西、廣西、甘肅、四川等多省已陸續啟動專項行動,計劃年內完成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保專項整治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