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山西煤長水短,水資源短缺一直是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如何破解“水困局”,譜寫水利現代化山西新篇章?3月26日,我省水利工作會議為新時代山西水利發展描繪了一幅嶄新的藍圖:就是圍繞我省確定的建設“三大目標”、打好“三大攻堅戰”總體要求,突出一件大事、實施兩大攻堅、完成三大任務、強化四項管理、深化五類改革,推進水利大發展,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拓轉型發展新局面、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山西篇章提供堅強有力的水利支撐和保障。
1、突出一件大事
——突出抓好以汾河流域為重點的“七河”生態修復治理,扎實推進山西水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
汾河生態修復治理
●一是要立足當前有“短安排”,扎實推進生態修復工程措施。
●二是圍繞水質好起來,在汾河干流排污口、支流入河口和跨市斷面實施水量水質監測,倒逼沿汾各市縣河長抓好水污染防治工作。
●三是圍繞風光美起來,加快推進汾河干流堤外蓄水濕地建設,恢復水域、重建水系,為發展水景觀、水文化、水產業等奠定良好的生態基礎。
其他六河治理
●一是抓緊推進已下達資金的河流生態修復項目,確保年內取得階段性成效。
●二是按照規劃編制轄區內三年滾動實施方案,抓緊開展前期工作,由各市縣負責審批,水利部門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全力做好項目儲備。
●三是各市要積極創新建管模式,結合實際選取各河流上生態修復的“突破口”和“試驗田”,以點帶面推動河流生態修復整體實施。
●四是科學制定水庫生態調度預案,做好河道生態補水工作,切實保障河道生態流量。
2、實施兩大攻堅
——實施大水網四大骨干掃尾工程和縣域小水網配套工程兩項攻堅建設,著力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大水網骨干工程
中部引黃工程年底要通水至興縣
小浪底引黃11月底要上水運行
東山供水年內要完成主體工程通水驗收;辛安泉供水要抓好運行管理、擴大供水市場
新納入大水網骨干工程規劃的東山供水武鄉東干線工程、中部引黃蒲大支線延伸工程、汾孝介支線延伸工程要按計劃加快推進
縣域小水網工程
年內要完成新增8個縣的小水網規劃省級審核、縣級批復
加快14座在建調蓄水庫建設,重點推進汾陽花枝水庫、祁縣左家灘水庫、保德李家灣水庫建設
完成51座小水網調蓄水庫可研報告的批復,其中21座水庫要完成初設批復
3、完成三大任務
——完成好農村飲水安全、高效節水灌溉、水土流失治理三大工作任務,努力夯實民生水利基礎
農村飲水安全
按照“聚焦脫貧、對照標準、鞏固提升”的原則,統籌財政、扶貧、社會等各類資金,積極探索企業投資建設水站分質供水的建設模式,實施好水源改造、旱井改水、自來水入戶和氟砷等超標水質處理工程,提高工程供水保證率和水質達標率,全年改善和提高121萬農村群眾的飲水條件,其中2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是重中之重。
高效節水灌溉
按照“穩量增效、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的思路,結合縣域小水網規劃,抓緊推進東山灌區、太谷侯城灌區等地表水灌溉工程建設,改造清徐敦化、忻府云中河、黎城勇進渠等中型灌區,抓好禹門口西范、大禹渡兩個高效節水灌溉精品工程項目建設,加快推廣高效節水技術,實施灌溉水價電價精準補貼,嚴格灌溉用水統計,使農田實灌面積穩中提效,灌溉用水結構不斷合理,灌溉用水效率不斷提高,全年新增5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灌溉水利用率達到0.542。
水土流失治理
按照“集中連片、提升品質、典型示范”的要求,用好國家水保建設專項資金,調動社會各方財力物力,以“兩山七河”為重點區域,大力實施國家和省水保重點工程,用足用活國家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以獎代補試點政策,因地制宜地采取水保林、坡改梯、壩灘聯治、封禁治理等措施,打造一批兼具行業特色和地域特點的水保精品工程,抓好重要水源地、重要河流源頭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實施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項目,全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25萬畝。
4、強化四項管理
——強化水資源管理、河湖管護、基層水利、安全生產四項管理,全面增強水治理能力
水資源管理
●科學制定全省節水行動方案,實施好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完成首批16個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評價。
●進一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做好三級考核,落實雙控行動,完成全省第三次水資源調查評價。
●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產”,出臺水資源全域化配置省級配套政策意見,督導落實分級水資源配置方案。
● 全面推進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抓好水源置換、關井壓采、泉域保護、地下水監測等重點工作年度任務的落實。
●扎實做好晉祠泉復流工作。
●2018年,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86億立方米以內,萬元GDP用水量和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下降3.9%和2.8%。
河湖管護
●抓緊出臺湖長制實施方案,盡快建立湖長制體制機制。
●各市縣要逐河、逐湖制定目標清單、問題清單、任務清單、措施清單和責任清單,編制“一河一策”“一湖一策”。
●全面開展河湖庫劃界確權工作,確保年底前編制完成劃界報告。
● 認真做好全省入河排污口的排查、登記和建檔工作,對歷史形成的、未履行審批程序的排污口,要盡快補辦審批手續,對排放不達標的排污口堅決不予審批。
●扎實開展“控源頭、保清流”專項行動和清水行動,嚴格入河湖排污總量,確保全省河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
基層水利
●加強基層抗旱服務隊、鄉鎮水管站等水利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加強縣鄉兩級水利政策執行能力、技術服務能力、物資保障能力、應急搶險能力,健全縣級水利工程質量監督機構,落實編制與經費。
●開展“五小水利”建設,探索農村水系整治,加強農水工程維護管理,落實《農田水利條例》。
● 出臺《山西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改革實施方案》,抓好管護主體落實、水費收取、維修養護等工作,促進農村飲水工程穩定持久、良性健康運行。
安全生產
● 健全完善水利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體系和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監管責任體系,強化源頭管控,強化重點監管,強化專項治理,特別要突出抓好大水網等在建工程、蓄水水庫(淤地壩)安全運行等安全管理,建立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工作機制。
●積極推進水利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嚴格安全生產目標考核,堅持“一票否決”,推動水利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
5、深化五類改革
——深化水權水市場、供水體制管理、水價水資源稅、水利投融資、水務國企五類改革,不斷激發發展活力
水權水市場改革
加快落實水權到戶,初步建成省、市、縣三級水權交易平臺;以運城市絳縣為試點,探索區域間、行業間、用戶間等多種形式水權交易,逐步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流轉順暢的水權制度體系;要積極推動市場化、多元化的水流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工作。
供水體制管理改革
繼續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明晰小型水利工程產權、管理主體、管理人員和管理制度,全面落實管理人員和維修養護“兩項經費”,年內全省90%的小型水庫要完成改革。
水價水資源稅改革
推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泵站灌區繼續實施電價水價補貼政策,井灌區推廣清徐水價改革經驗,自流灌區水價小幅調整逐步達到運行成本;實施好全省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對試點辦法執行情況進行跟蹤,不斷補充完善水資源費改稅后的相關政策;積極推進黃河水“基本水價+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兩部制水價改革。
水利投融資改革
堅持政策鼓勵,修訂完善和落實好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使政策既要好用,更要有用;積極推動政府投資方式改革,大膽探索和實踐財政資金資本化,用較少的財政資金吸引和撬動更多的社會資金;采用財政資金作為資本注入、PPP、移交(BT)、運營移交(BOT)等模式,積極開展典型示范。
水務國企改革
加快推進省屬涉水企業融合發展和生產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組建成立“山西水務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加快打造資產實力雄厚、資源布局合理、產業格局完備、資本運作成熟、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大型水務國企,全面推動我省水利水務產業集聚發展和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