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合肥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建設生態合肥”,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對此,合肥市人大代表、合肥市政協主席楊思松建議,合肥市能通過各方面入手打造“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其實很簡單,即下雨后能將水存下來,還能把水吸干。水太多了,還能夠排出去,不會積壓在城市道路中。”楊思松說,如今,全國有很多城市都在著手建“海綿城市”。楊思松舉例道,現在的地表水容易受到污染,為什么呢?下雨一沖,樹葉、灰塵、紙張都沖到雨水管道,再直接進入水體,容易造成污染。
對于“海綿城市”,楊思松做過深入研究,“海綿城市的下水管道并不是安裝在路牙底下,而是安裝在綠化帶里。地表水要想進入下水管道,必須先經過綠化帶進行一次過濾,水滲入后進入濕地,凈化后再進入河流。這些其實都不需要花多少錢。”
例如“海綿城市”建的新房屋會在房頂上鋪一層草皮,“這些花費也不大,下雨后,雨水進入草皮,從門邊的管道流入,進入小區的凈化水池,然后再進入下水道,水質就好得多了。”楊思松認為,對于合肥來說,“海綿城市”既容易做又花錢少,可以為建設生態合肥貢獻力量。
農村治污要接地氣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近年來,合肥的農村污水治理正全面提速。合肥市人大代表李霞認為,還存在一些小河流出現黑臭的現象,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也面臨著投入大、見效慢、易反復的問題。究其原因,在于沒有正確認識農村財力有限、居住分散的現狀,就直接生搬硬套城市治污的路子,從設施到技術都不夠接地氣。
李霞建議,全面改善水環境、水生態,需要加大投資建設設施,各級政府和部門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結合實際情況提供技術指導和經費支持。此外,治理水環境更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治理措施,引導、教育公民樹立凈水、親水、愛水、護水的理念,使保護水生態環境成為全公民的自覺行動。
設立合肥環境科技產業園區
安徽省“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建成20個以上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和較強競爭優勢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但到目前為止,合肥市還沒有一個相對集中、國內有較大影響力的環保產業園區,環保產業產值和環境產業對經濟發展貢獻度相對周邊省會城市有較大差距。合肥市人大代表王思軍建議,設立合肥市環境科技產業園區,加快培育環保產業。
王思軍認為,設立環境產業園符合國家支持政策,有利于招商引資,可吸引國內外知名環保企業、科研機構、高端人才入駐,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并且可以帶動合肥經濟發展。“目前國內外有眾多知名環保企業都非常看好合肥的投資環境,有在合肥市投資興業的愿望,這也給合肥市建設園區提供了基礎。”
因此,王思軍建議,建設的園區要體現合肥特點,立足安徽、引領全國、放眼國際,園區內可設立環境裝備、環境金融、環境大學、環境工程、環境監測等若干板塊。將環境與科技充分融合,做環境產業的全產業鏈,提出科技創新、產學研結合。王思軍建議,設立的環保產業園區為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與合肥市的環保科技龍頭企業搭建政企合作平臺。
食品安全
保障中小學、幼兒園食堂用鹽安全
食鹽是我們生活必需品,關系著千家萬戶,特別是中小學及幼兒園學生,如果使用不合格碘鹽會影響智力發育,甚至造成疾病。合肥市人大代表、安徽省鹽業總公司黨委副書記王思軍帶著一份關于食鹽安全的建議參會,他表示,要保障中小學、幼兒園食堂食鹽安全供應,規范購進渠道,加強市場監管,盡快修訂《合肥市鹽業市場管理辦法》。
安徽省鹽業監管體制改革正在推進,配套政策及措施有待完善,有一些不法分子也會乘虛而入。王思軍分析道,2017年,安徽省共查處涉鹽違法案件4500余起,比去年同期增加1500余起,查處工業鹽充當食鹽銷售或使用的247起,發生在全國多個省份且波及我省7市17縣的“臭腳鹽”即為典型案例。
王思軍表示,中小學及幼兒園食鹽安全事件時有發生,2017年8月,天津市食安委曾向我省食安委通報一起事故,稱在某幼兒園抽檢的來自我省公司生產的食鹽不合格,經鑒定后,該食用鹽為假冒產品。
對此,王思軍建議,今后要加強市場監管,加強公安、工商、食藥監、鹽務等部門的協調配合。規范購進食鹽渠道,各中小學及幼兒園要從正規渠道購買食鹽并索要發票及檢驗報告,同時建立明確的購銷及使用臺賬,保證所購食鹽可追溯可查詢。落實鹽業公司國企供應責任,統一保障市中小學、幼兒園食鹽供應。此外,根據國務院修訂后的《食鹽專營辦法》,結合本市實際,盡快修訂《合肥市鹽業市場管理辦法》。
農產品生產直播 監督食品安全
在今年兩會上,合肥市人大代表鳳良萬建議,加大農產品食品安全及品牌保護,可以利用如今直播模式,設立農業直播,用群眾的力量監督生產。
作為合肥市水果協會副會長,鳳良萬介紹,現今農作物普遍供大于求,屬于買方市場,近年來由于電商的加入,消費者對農產品的美觀度及口感的要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也許一個產品、一道工序并不會給我們帶來立竿見影的傷害,但量變引發質變,一個個不健康的農產品積聚起來,就足以摧毀我們的健康和從業道德底線。”鳳良萬說道。
對此,鳳良萬建議,加大對農產品品牌保護,建議商標品牌審查部門加大力度,對相似度過高的品牌認證申請予以否決,對相似度過高的包裝予以時存銷毀。只有懲罰大于不當得利,才能更好地維護規則。此外,加大一些農產品的宣傳,普及一些基本的農業知識,讓消費者更加了解農作物該有的自然狀態。利用如今直播模式,可以設立農業直播,用群眾的力量監督生產,切斷不安全生產的市場需求。
農業發展
改造農田 適應機械化操作
農場用工難、農場資金扶持難、技術力量緊缺……隨著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的基礎條件日趨成熟,家庭農場也得到快速發展,但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合肥市人大代表葉春迎建議,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科技開發力度和人才培養力度,使得家庭農場能夠得到持續發展。
作為肥西春林家庭農場負責人,葉春迎稱,黨的“十九大”給涉農企業和農場的發展帶來了春天,加大農場向規模型、高效型、機械化型發展。但與此同時,家庭農場也遇到了用工難、難用工、工難用的情況。“農村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幾乎沒有一個青年人愿意留在農村。農場用人主要以農村留守老人和農村婦女為主,占到工人的90%以上。”葉春迎說道。
同時,葉春迎分析,農場資金扶持難,融資渠道單一,資金額度小,利用周期短。而且,貸教利率高,對微利的涉農企業來說負擔較重;貸款周期短,影響資金的有效利用率。“更重要的是,技術力量緊缺,農業專家是‘一人難求’。”葉春迎稱,由于受傳統觀念影響,很多年輕人不愿從事農業方面的學習和研究,導致有一定實踐經驗的專家十分缺乏。
為解決這些問題,葉春迎建議,政府的主管農業技術部門要針對農業生產開發一定的智能機械設備,提高機械化水平,減少人力使用。并且,加大基層農田的改造,加大投入和投資,改造農田,使它進一步適合機械化操作,減少人工操作。
在農業人才方面,葉春迎表示,農業主管部門需要加大對農村人員的培識和培養,提高農村人員科學種植技術。其次,加大農業科技人員對農業機械使用技術的掌握,培養智能種植的人才,重點培養懂理論有實踐經驗的種植、養殖專家,提高種植養殖技術。
創新農業新體系 打造全域都市農業
合肥市人大代表吳瑞卿建議,創新農業新體系,打造全域都市農業。吳瑞卿認為,從總體上看,合肥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仍處在初期階段,規劃的發展目標、區域布局重點等還需進一步細化和完善。此外,農民合作組織功能發揮不夠,農民的專業化、組織化、市場化程度不高,專業的農產品集散市場有待增設。
對此,吳瑞卿建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大力推動產品變精品、勞動變活動、農業變產業、園區變景區。加快農業轉型升級速度,推動農業由單一生產功能向復合功能轉變,肥西縣官亭鎮的“林海模式”值得推廣。
吳瑞卿認為,把稻田作為人工濕地、菜田作為人工綠地,大力推進循環農業發展,可以全面提升農業生態涵養功能,著力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統籌處理好生產、生活、生態的關系,把合肥都市現代農業打造成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區、宜居城市的后花園、綠色空間的守護者。
同時,為了建設專業的農產品集散市場,吳瑞卿建議,建立規劃布局合理,效益明顯突出的現代農業示范區,集聚特色農業產業園、科技示范園、標準化生產基地和現代農業莊園,形成農業產業群。建設一批“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發揮技術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平臺、核心輻射等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