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撈湖面藍藻,拆遷岸線民居,關停污染企業……太湖水質由2007年的Ⅴ類改善為Ⅳ類,富營養化程度從中度改善為輕度。15條主要入湖河流連續5年消除Ⅴ類和劣Ⅴ類,流域重點斷面水質達標率逐年提升。
從2007年到2017年,一場藍藻危機引發了十年漫長歲月的治理之路。太湖作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居然在當年面臨著停水的困境,人們這才明白原來事態已經嚴重到了這種程度。日復一日的打撈藍藻卻抵擋不住藍藻瘋長的勢頭,治標不治本,當地政府在一輪摸索中,終于得出了“先控源截污、后生態恢復”的治理模式。搬遷沿湖居民、關停周邊污染企業,一步步,用十年的時間,太湖終于有了往日的模樣,但距離 “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紅菱,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仍有一段距離,太湖治理任重道遠。
面對人們賴以生存的水資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讓水污染治理再被提上一個新的高度。在環境日益嚴峻的今天,人們已經不能等著水資源被污染才后知后覺治理污染。太湖的教訓令人印象深刻,在治理水污染的同時,把目光轉向預防污染,才能實現水資源的良性循環。
預防水資源污染可概括為“三大法寶”:宣傳、嚴管和監測。預防水資源污染單單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加大宣傳就是要從群眾入手,人人知水污染危害,大家共同從自身做起,共同維護水生態,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嚴管就要從監管企業入手,嚴格監督企業做到達標排放,嚴厲禁止在水源地從事生產行為,切斷污染源,污染就無從談起了;重監測,就是要密切關注水源水域的水質情況,如果放任不管,或者等到水源已經被大面積污染才有所察覺,為時晚矣,所以注重監測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就一定能避免太湖藍藻瘋長的現象再次發生。
水污染的防與治都是關系水資源生死存亡的關鍵,經過長期艱難的摸索,我們已經總結出了一套有效治理水污染的措施,面對被污染的水資源,還需要長期的治理和堅持。但預防水資源污染遠遠比治理污染來的容易,所以,不要等到污染了才知道治理,預防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