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立足不同地區、不同河湖,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實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解決好河湖管理保護的突出問題。”
“山水田河(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是我國亟須研究和整治的系統,全面推行河長制,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解決復雜水問題、維護河流健康生命的有效舉措,是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水安全的制度創新。為進一步加強河湖管理與保護,健全河湖管理保護長效機制,各地結合實際情況,因河(湖)制宜,編制“一河一策”行動計劃,該計劃是建設“山水田河(湖)生命共同體”的重要保障,是建立“河長制”實踐示范區的技術支撐,是落實全面推進河長制各項要求和任務的重要舉措,是推進河湖科學保護,系統治理,長效管護的主要依據。為做好“一河(湖)一策”行動計劃,提4點建議:
1、勿忘初心,找出系統保護河(湖)的“良方”。水體污染“癥狀”在水里,“病根”在岸上,農村廢棄物(秸稈、養殖、生活等)污染、面源(化肥、農藥)污染、工業點源污染等,使原來可以游泳的河道變成了臭水溝,對飲用水安全構成危害,對當代及子孫后代造成傷害。編制“一河一策”行動計劃,找出系統保護“水生態、水環境”的“良方”,通過“一河(湖)一策”行動計劃的實施,構建“河清、流暢、岸綠、景美”的河(湖)水系,為人民的“健康”創建優良的“風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2、堅持走群眾路線,推進“良方”全面落實。首先,從群眾中來,加強河湖現狀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沿河(湖)群眾意見和訴求,聽取各方意見和要求,找出河(湖)問題的“病根”;統籌河湖防洪、除澇、供水、航運、生態和景觀等功能要求,利用系統工程理論辯證施治,開出“良方”;與群眾、專家、領導商定“良方”的可操作性及實踐效果。遵照國家、行業及地區現行有關標準、規程、規范和政策,修改完善“良方”;推進“良方”的實施計劃全面落實,再將此“良方”應用到群眾中去,如此“良方”將得到群眾歡迎和有效推廣應用。
3、堅持問題導向,一切從一河(湖)所涉區域的實際出發。深入調查河湖現狀,包括主要河湖的基本情況調查、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調查、水環境質量調查、水生態狀況調查、河湖功能狀況調查、河湖管理情況調查。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定量和定性相結合,找出河(湖)存在問題,包括水資源管理問題、河湖資源保護問題、水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綜合功能問題、管理問題。以問題為導向,考慮群眾需求,設定治理保護目標:通過全面推行河長制,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到2020年基本建立現代河湖管理保護規劃體系,河湖管理機構、人員、經費全面落實,人為侵害河湖行為得到全面遏制,地表水喪失使用功能(劣于V類)的水體及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III類,河湖資源利用科學有序,河湖水域面積穩中有升,河湖防洪、供水、生態功能明顯提升,“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現代河(湖)水系基本建成,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明顯提高,推動河道(湖泊)綠色發展、健康發展、和諧發展。
4、堅持系統治理,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河(湖)治理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根據“河長制行動計劃”的治理保護目標,針對水資源管理、河湖資源保護、河湖水污染防治、水環境綜合治理、河湖生態修復、河湖長效管護、河湖執法監督和河湖綜合功能提升八大任務,結合每條河(湖)實際,因河治宜提出系統解決方案和具體治理措施。
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是防止水污染改善水生態環境的治本之策。一頭豬可提供半畝地有機肥,若不利用則每年排出11噸污水。就算是一顆紐扣電池也要把它放到專門回收的地方以利循環使用,因為一顆小小的紐扣電池就能污染600噸的水,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飲用水。每個人每天排出30公斤廢水、2公斤垃圾,若不處理回用,對水、對環境將產生多大污染!這些變廢(污)物為寶貴資源、利國、利民、利己的事,需要每個人用心來做。優良的水域生態環境,高質量的居民生活,不僅是人民夢寐以求的美好初心,也是全面實現文明、富裕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在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方面還有待系統安排和深入實踐。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對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改善是根本性的,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踐行“河長制”的新實踐,精心營建一批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的生態樣板工程,打造一批高質量的親水河(湖)景觀,并以其獲取的收益作為河長制建設的部分經費來源,實現生態經濟與環境保護雙贏。
(作者為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教授唐德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