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綜合治理工程一期用了8年時間實現了兩岸洪暢、堤固的目標。自2016年起,渭河綜合治理工程二期治理項目生態區建設啟動,經過項目選址、規劃等前期工作,近日,渭河南岸鹿苑大橋至西禹高速橋段灘區等多處節點開工建設。預計5年時間,完成渭河綜合治理工程二期治理項目,全面恢復渭河兩岸生態區域功能,以實現水清、岸綠、景美的整體目標。
今年4處灘區治理項目增加水面1254畝
9月14日上午,記者在高陵區渭河南岸鹿苑大橋至西禹高速橋段灘區施工現場看到,多臺大型挖掘設備正在加緊施工。根據規劃,該工程上起鹿苑大橋,下至西禹高速橋,河道長度2.6公里,治理灘地面積達到2358畝。“建成后將在灘區內形成2處廣場,以打造以水生植物為主的綠色生態區域,屆時游人可以在灘區內休閑觀光,更近距離與渭河親近。”項目總監劉云朋告訴記者,經過灘區清障、修建游園主道、灘區綠化等生態恢復項目后,還將建設農業種植區域567.6畝,綠化種植463.4畝。截至目前,項目已累計完成灘面整治1200畝。

渭河綜合治理工程生態區建設計劃5年后完成
漕運明渠是西安市北城區主要排水渠,承接著護城河、漢城湖等水景觀的退水。在漕運明渠入渭口生態修復工程現場,工人們正在加緊建設閘室。項目總監江小玲介紹,這里將原有的12個湖區根據水面高程重新規劃為6個湖區,形成水面面積約430畝,通過閘室實現水量控制與調節,在蓄積了足夠水面的情況下,漕運明渠的來水將重回渭河懷抱。工程建成后,將有效改善改段灘區坑洼雜亂的現狀,連通更多的灘區水道,利用水體流動實現水體自凈循環,達到逐漸消除惡臭水體的目的。
此外,該區域內還將植草綠化,增加區域內生物多樣性和物種珍稀度,利用制度的降解、吸附功能,進一步改善水質。
記者了解到,除了高陵區、漕運明渠兩處灘區治理工程外,周至周武大橋段、鄠邑區澇渭濕地項目也已開工建設,這4個項目將按照“聚沙成島、聚水成湖”的原則踏勘設計,在不超過概算的前提下進行調整,以便增大水域面積。4項目建成后,將增加水面面積1254畝。
5年實現恢復渭河生態區域功能
市渭河管理中心工程部負責人張興平告訴記者,西安市渭河綜合治理工程2008年10月開工至2016年5月,完成了堤防、堤頂道路、橋梁等一期項目建設主體工程。自2016年起,啟動以渭河生態區建設為主的二期治理項目,該規劃計劃再用5年時間完工,到2021年,通過工程、生態、技術治水方法,營造水面、涵養濕地、修復生態,完成治理任務,再現“八水繞長安”盛景。
渭河西安段灘區總面積14.4萬畝,規劃可利用面積11.72萬畝,其中休閑運動區2.25萬畝,濕地區3.37萬畝,生態修復區1.37萬畝,采砂區0.6萬畝,農業耕種區4.13萬畝,涉及周至、戶縣、城市段、高陵、臨潼等區縣,涉及周至、戶縣、城市段、高陵、臨潼等區縣,灘區治理估算投資21.07億元。目前,渭河綜合治理工程二期治理項目生態區建設已完成灞渭橋車游濕地、西安湖、高陵周家村段等灘區治理項目,治理面積2.14萬畝,形成水面面積4880畝,完成投資4.78億元。
下一步,按照柔性治水理念原則,市水務局將按照渭河灘區“聚沙成島、聚水成湖”的指導思想,全力建設大西安的城中河。將陸續開工建設周至周楊大橋段、周至永流段、鄠邑區耿峪河段、鄠邑區澇河段、高陵涇河口至耿鎮橋段、臨潼三里河口段等6個灘區治理項目,進一步恢復渭河生態區域功能,實現“讓渭河像上海的黃浦江一樣,成為大西安的城中河,成為大西安的城市新地標”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