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驅車進入薊州區北部,但見藍天白云下,山巒起伏,群峰疊翠,滿目皆是生機盎然景象。登上大興峪村山頭眺望,昔日被炸得千瘡百孔的礦山創面已被修整得猶如一道道梯田,坡面上噴播的沙地柏種子發芽吐綠,梯田里栽植了油松、毛白楊、白蠟等綠化樹種。
村民張寶芬指著面前的山峰高興地說:“過去村民主要靠開礦采石賺錢,搞得山體裸露難看,周邊環境污染嚴重。現在創面修復了,滿山又重新披上綠裝,村里許多人家紛紛改行開農家院。我家一年的旅游收入就能達10多萬元!”
作為本市“北生態”的核心區和重要飲用水源地,薊州把修復礦山創面列為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為實施礦區復興計劃,該區2017年投資28億元,重點為天津市石礦、東后子峪、漁山等8處廢棄礦區的陡峭創面進行“療傷”,修創復綠337萬平方米。
伴隨引灤入津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為緩解天津水資源短缺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擺上天津持續發展的重要議程。
在前幾年試行基礎上,2017年4月,市委、市政府相繼審議通過《天津市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實施意見》。通過在全國率先建立起市、區、鎮(街、鄉)、村四級河長制組織體系,全面推行河長制,有效解決了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改善的突出問題。
2017年上半年,本市正式啟動新一輪水環境綜合治理──中心城區水環境提升工程。“首期清淤疏浚了復興河、月牙河、長泰河、津河、衛津河、南運河等9條河道,并實施一批循環泵站建設和雨污合流制管網分流改造等工程。”市水務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后,本市將對中心城區河道實施不定期常態化清淤,讓市民盡享水清岸綠的宜人環境。
秋高氣爽,寶坻區八門城鎮小甸村的8000畝水稻由綠轉黃逐漸成熟。眼前豐收在望的景象令村民們興奮不已,“今年水稻畝產能達到一千三四百斤,平均畝產比往年增長五六百斤。這都是井田農場改造耕地的結果呀!”原來,井田農場通過土地流轉將小甸村的7000畝耕地轉包后,投入2000多萬元,對數十年來土壤板結、高低不平的耕地進行大規模機械化深松、平整后,使過去的低產田一躍變成高標準示范田,而且還新增1000畝耕地。類似例子在全市不勝枚舉。
為確保農田修復到位,本市從年初開始嚴格落實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施方案,實現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全覆蓋,推行機械施肥和水肥一體化施肥方式,以促進農田恢復地力,確保農產品安全。此外,本市還投入資金近2000萬元,引導實施秸稈粉碎還田綜合利用。“三夏”期間,全市167.59萬畝小麥秸稈實現全量化利用。秸稈還田帶來的保墑、增肥、抑制雜草等好處讓農民受益匪淺。
沿薊州于橋水庫南岸盤山公路向上游行進,只見水庫岸邊架設的防護網綿延不斷地伸向遠方,長達112公里,實現了對于橋水庫全封閉管理。為修復庫區生態環境,薊州區近年來在水庫周邊推廣種植了金銀花35000畝、藍莓3000畝、優質核桃45000畝、綠色蔬菜10000畝。這四大新興種植產業采取統種統管的方式,有效保護了水庫生態環境。另外還制定實施了于橋水庫周邊林草濕地工程的生態補償機制。如今,游客沿水庫向上游巡視,隨處可見岸邊成片栽植有蘆葦、荷花等水生植物的人工濕地美景。通過植物根莖過濾水中物質,有效改善了水庫水質。
本市通過實施一系列生態修復舉措,對北大港水庫、七里海、團泊湖、東麗湖等遍布津郊的湖泊均起到了巨大的可持續性保護作用,確保其生態實現永續發展,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