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8月20日從四川省環保廳獲悉,《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7—2020年)》正式印發實施。《規劃》明確,到2020年,沱江流域納入國家和省考核的監測斷面水質優良率(Ⅰ-Ⅲ類)達到65%以上,全流域劣V類水體基本消除。據了解,沱江流域環境治理問題是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四川的重點之一。接到督察組的高度關注和調查問詢后,四川省環保廳等部門積極作為、特事特辦,推動《規劃》盡快修改、完善后出臺。
為什么出臺?
針對全省水污染最突出的區域
全長640公里,流域面積2.56萬平方公里、流經7個市、涉及3700多萬人……一組數據,清晰描繪了沱江的負擔之重。
“沱江的水量比較少,流量是519立方米/秒。”四川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在回答中央第五環保督察組的問詢時回答,流量低意味著水體無法在短時間內自凈,污染物源源不斷進入,水環境質量就會越來越糟。“當然,這只是客觀原因。”事實上,除了自然條件制約,沱江流域環保基礎設施沒有完全跟上,加劇了它的“變質”。
記者了解到,目前沱江的劣Ⅴ類斷面占比仍高達18.8%,15條支流中毗河、中河、九曲河、球溪河、威遠河等10條受到重度污染。
“四川省30%的GDP集中在沱江周圍,整個流域的排污口271個,光成都段就有93個,污染整治壓力很大。”四川省環保廳廳長于會文介紹說,沱江是長江的一級支流,沿岸工業集中、人口集中、城市密集,是全省水污染最突出的區域。“前幾年治理效果不太好,一部分原因是我們沒有編制全流域的污染防治規劃,沿岸相關市縣黨委政府責任沒有壓實。”
“從問題最嚴重的入手,拿下沱江,通過沱江積累經驗,再復制推廣。”于會文指出了關鍵舉措,“突出規劃引領和執行落地,有針對性的提出水質目標要求、項目建設需求、流域治理措施,形成流域治理作戰圖。”
有哪些真招?
提出10項主要任務、15個控制單元、9類骨干工程
改善沱江水環境質量這場關鍵之戰究竟怎么打?《規劃》提出,以控制單元為管理基礎,實施差異化防治策略,確定2017—2020年沱江流域水環境質量目標和治理任務,包含10項主要任務、15個控制單元、9類骨干工程。
10項主要任務,包括空間管控、經濟結構轉型、飲用水安全、嚴重污染水體整治、水資源保護、控制水污染排放、水生態修復與保護、流域風險管控、執法監管、要素保障等;15個控制單元,將沱江流域涉及的7個市29個縣(市、區)劃分為15個控制單元,實施流域分區管理;9類骨干工程,分別為城鎮污水與垃圾處理系統建設、工業污染防治、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畜禽及水產養殖污染治理、飲用水水源保護、生態水利保障建設、河道生態治理、面源污染治理、環境監管能力保障及科技支撐等。
具體而言,在保障飲用水水源環境安全方面,四川省將建設一批優質水源地,取締一批劣質水源地,整治一批未達標水源地。以消滅超標水源地為重點,自2018年起每半年向社會公布方案實施情況。到2020年,流域內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標率達到85%。
集中整治重污染水體方面,將實施石亭江、鴨子河、青白江、毗河、陽化河、球溪河、釜溪河、威遠河、瀨溪河等重污染小流域整治,加強治理城鎮生活污染源,完善污水、垃圾收集處置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到2020年,基本消除全流域劣V類水體。
消除城市黑臭水體,百姓關注。四川省將采取控源截污、節水減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濕地凈化、濱河帶生態建設等綜合性措施,切實解決城市建成區水體黑臭問題。2017年年底,成都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到2020年全流域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完成不少于64條黑臭水體整治。
根據《規劃》,四川省還將建設沱江岸線生態廊帶。實施《大規模綠化全川筑牢長江上流生態屏障總體規劃》,大力營造以水土保持、水源涵養、面源阻截功能為主的防護林,構建沿江森林生態系統。到2020年,沱江流域岸線新增20%的綠色生態緩沖帶。
“水是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聯動的,小河不清,大河不凈。對這些問題我們都逐項進行了梳理,依次拿出了治理方案。現在,沱江由四川省委副書記鄧小剛和副省長楊洪波擔任河長,沿河7個市的黨委政府也動起來了,整治效果比較明顯。”
《規劃》強調,在河長制框架下,以“部門合作、資源共享、測管協同、分工負責”為原則,推進沱江流域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統一監測、信息共享、會商聯動等各項工作,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流域生態環境監測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