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水共治”工作推進3年多來,浙江各地編制了1萬余份“一河一策”治理方案、1.6萬余個小微水體“一點一策”方案。這兩萬余份沉甸甸的方案,是浙江的河長們對13萬公里河川的莊嚴承諾。
作為全國“河長制”發源地和試點先行區,浙江不斷探索升級版“河長制”,從嘉興的跨省“聯合河長”,到紹興的“湖長”,再到湖州的小微水體“河長”……科學規范的“河長制”體系,為全國各地推行“河長制”提供了寶貴經驗。
“聯合河長”共治蘇浙交界水域
孫琪是嘉興市王江涇鎮“四位一體”辦主任,不過,從7月28日開始,他有了另外一個身份,擔任鄰近盛澤鎮麻溪塘的“跨界河長”。孫琪還有一個來自對岸的搭檔——盛澤鎮管委會副主任鐘永林。
孫琪和鐘永林,是嘉興秀洲區和江蘇蘇州市吳江區省際邊界河道的一對鎮級“聯合河長”,他們的上任,標志著兩地打破了行政區劃的壁壘,形成了從區到鎮、到村的全面治水協調機制。
2400米長的麻溪塘,從西往東流過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經太平橋下穿蘇嘉公路后進入嘉興市秀洲區王江涇鎮,進而匯入京杭運河。16年前,300名秀洲農民,用28條沉船截斷了與盛澤連通的河道,以此阻擋來自盛澤的污水,這條河道就是麻溪塘。如今,行走在麻溪塘邊,河面碧波微瀾,兩岸蘆葦搖曳,不時還有白鷺飛過嬉戲。
“今年2月底,秀洲、吳江建立了交界區域水環境聯防聯治聯席工作機制,并設立聯防聯治辦公室,明確專人負責;同時,通過建立信息互通機制,明確各自保潔區域等舉措。”說話間,孫琪的手機響了起來,“孫主任,剛才我們巡河發現麻溪塘盛澤河域范圍內有一片水葫蘆,我已經把照片發到您的微信里了!”
掛掉電話,孫琪立刻給鐘永林打了個電話,同時把水葫蘆的照片發到兩省聯防聯治治水微信群里,“如果不及時清理掉,很快就會流到我們王江涇區域來!”
近段時間是水葫蘆集中暴發期,孫琪每周至少水上巡河一次,一旦在江蘇段發現問題立刻聯系盛澤鎮的“聯合河長”。這個微信群一共有20多位蘇浙兩地交界區域水環境聯防聯治的相關工作人員,成為兩地互相監督、協同治水的工作群。
秀洲區五水辦聯防聯治負責人李曉陽介紹,今年4月底,嘉興新塍鎮與吳江區盛澤、桃源兩鎮率先啟動“聯合河長制”,邊界治水進入了實質性階段。經過3個月運作,“聯合河長制”使新塍鎮新斜港、茅公橋港和計長橋港的水質有了提升。
“聯合河長制”讓兩地嘗到了甜頭。“秀洲區專業機械化治水以及智慧治水APP,讓我們大開眼界。”盛澤鎮水利管理服務站工作人員莊良華從今年6月開始配合王江涇鎮打撈水葫蘆,他說:“在‘聯合河長制’中,學到了秀洲區許多寶貴的治水經驗和先進的打撈技術,收獲很大!”
李曉陽告訴記者,秀洲與吳江交界的15條河道已經實現了“聯合河長”全覆蓋。“這次‘河長制’升級的目的,就是把聯合治水的工作機制,下沉到基層,我們希望問題可以直接在基層得到協調、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