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將至,衢州治水傳來捷報。“2016年全年監測數據顯示,全市103個鄉(鎮、街道)的河流水質全部優于Ⅴ類水標準,這表明衢州全域河流水質已經告別劣Ⅴ類。”衢州市治水辦相關負責人說。
2016年,衢州市9個“水十條”國家考核斷面、13個省控斷面、21個市控以上地表水斷面、5個跨行政區域交接斷面、7個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全部保持100%。其中,省控以上斷面Ⅱ類水以上比例從2013年的52.4%上升到92.3%;144個鄉鎮交接斷面Ⅲ類水以上比例從2013年的60.3%上升到98.6%。
近年來,衢州堅定踐行“錢江源頭筑屏障,一江清水送下游”的承諾。早在2014年,衢州在全省最早提出并在當年完成消除市控以上劣Ⅴ類水質斷面任務,率先成為全省無市控以上劣Ⅴ類水質斷面的設區市。
衢州是省內生豬養殖量最大的市之一,生豬養殖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是第一大污染源。頂峰時期,全市生豬養殖規模達761萬頭,但環境容量僅能消納約200萬頭生豬的排泄物。衢州出臺并完善了生豬養殖整治標準,治污設施不達標的養殖場一律清退關停。經過3年整治,目前衢州生豬存欄總量已經控制在200萬頭以內。
與此同時,衢州重點推廣養殖場“工業化+生態化”改造,采用發酵床零排放等治污新技術,努力推進養殖污染物減量合規排放。衢江區寧蓮牧業公司利用沼液膜濃縮技術,日處理沼液100噸。處理后的沼液,15%變成液態有機肥,每噸價值500元;另外85%轉化為中水,用于養魚或沖洗豬舍。這一技術實現了養殖污水的高效利用,為規模養殖場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復制模式。
為明晰各鄉鎮治水責任,衢州在全省首創鄉鎮交接斷面水質“一月一監測、一月一通報”制度,明確治水主體,杜絕責任推諉。同時,探索推行全流域治理機制,聯動聯責剿滅劣Ⅴ類水。
水質提升之后,衢州環保部門還引入智慧環保平臺,進行長效管理。通過線上監控,實時掌控規模養殖場、重點工業企業、城鎮污水處理廠等動態。線下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請來第三方監管,做到及時預警、及時發現、及時處置,鞏固治水成果。
衢州還全面推動城鎮污水處理廠(設施)提標改造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目前城市污水處理率已達到90%以上,縣級以上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從2014年初的15萬噸提升到目前的26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