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市打響水環境治理的發令槍后,柘林鎮堅持黨建引領、政民互動、長效常態,全面建立“河長制”。413名“行政河長”、83名“民間河長”認領了全鎮509條河道,并開展“一河一策”治水行動,確保了河道整治的全覆蓋,解決了河道長效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全鎮“3625”條重污染河道面貌一天一變。
一、黨員帶頭,支部建在岸上
1.迅速探索“一線”機制。推進“支部建在岸上”,充分發揮黨建引領水環境治理作用,全鎮34條重點河道成立臨時黨支部,由“河長”任黨支部書記;一般河道成立臨時黨小組或設立黨員監督員,發揮黨員干部攻堅作用。全鎮160名黨政班子成員、機關事業單位負責人、村居黨支部書記“河長”定期指導和督促相應河道臨時黨支部開展活動,研究河道治理思路舉措,并充分發揮臨時黨支部黨員示范表率作用,實現工作重心移向一線、隊伍力量用在一線、實事好事辦到一線、工作成效惠及一線。
2.黨員擔當治水責任。在臨時黨支部的帶領下,黨員積極行動,主動認領三項工作:一是當好宣傳員。積極向周邊群眾宣傳水環境治理的重要意義,幫助身邊群眾樹立環保意識、養成文明習慣。如,臨海村黨員監督員沿河岸兩側挨家挨戶發放《河道治理告知書》,并帶頭簽訂《水環境整治承諾書》。二是當好巡查員。定期巡查屬地河道,發現“五違”等問題及時向村黨支部和臨時黨支部匯報,由后者聯系專業部門及時處置。如,王家圩村老黨員施錦章,雖已年過七旬,但得知要實施水環境整治,他立即號召周邊黨員行動起來,堅持每周去河道周邊巡查水環境近況、監督工程進度,及時向村黨支部和臨時黨支部反饋,元旦期間也不忘巡查水域。三是當好示范員。身體力行帶頭遵守規范要求,帶動村居民積極參與河道整治。如,海灣村黨員在開展岸邊違章清障過程中不僅自己帶頭拆,還引導村民自拆、黨員幫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3.線上線下聯動治水。運用“互聯網”平臺聯動治水,鎮級建立了“區鎮河道河長群”、“村居書記主任聯絡群”,村黨支部和各重點河道臨時黨支部各自建有工作微信群,確保上級傳達的任務第一時間傳遞部署到村、部署到每條河道,各村和重點河道的整治動態也能立即反饋給群內所有人,便于上下溝通、左右聯通。階段工作也同步通過“柘林鎮”、“柘林黨建”和各村居公眾微信號推送,其中《整治進行時:支部建在岸上黨員行動起來》、《貝港河老黨員夏仁虎最近忙些啥?》等微新聞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進一步提振了柘林全鎮上下治水的信心和士氣。
二、群眾參與,“民間河長”上崗
1.主動請纓,首位“民間河長”應運而生。2016年12月初,柘林鎮海韻社區居民發現小區西側的河道突發漂浮油花現象,居委干部聯系鎮河道辦后得知該河未列入重點整治名單,隨即萌生了建立“河道自治團隊”的想法。居委迅速在小區樓道網格員中進行甄選,普通居民徐楓積極響應,成為柘林鎮第一位“民間河長”,帶領社區30多名居民組成了治水志愿者隊伍。居委協同新上任的“民間河長”一方面聯系鎮環保部門沿河排摸違法排污嫌疑企業,一方面對接鎮河道辦進一步了解梳理該河道相關水文情況。環保安監部門迅速跟進,鎖定位于華亭經濟園區兩家嫌疑企業,在取證化驗確認后勒令兩家企業關停整頓;鎮河道部門則根據“民間河長”請求,在確認該河道流域并無完整名字后,同意將“海韻新河”錄入柘林河道名冊。治水團隊成員大多沒有“官”背景,甚至有些還是困難家庭,但個個對新身份、新責任格外看重,如今70多歲的“副河長”梁桂慶還會天天去廠里轉轉,監督其整改情況。那些曾讓政府部門頭疼的企業晝停夜排、暗倒偷排現象,因“民間河長”的“零距離”監督而得到有效遏制。
2.上下聯動,完善社區治水組織架構。為防止河道再次出現污染,海韻居委迅速形成了“336X”的查污清河自治架構。第一個“3”指由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三部門組成聯席辦,把河道納入社區網格化管理,動員更多居民踴躍參與河道自治,并出臺自治管理激勵辦法。第二個“3”指直接賦予“民間河長”自治管理職能,配備兩名副河長協助,定人、定崗、定責開展工作,公開姓名和聯系方式,便于群眾聯系監督。“6”指網格群六個片區的其他成員均作為“海韻新河”的河道管理員,采用分段劃片的方式,加強河道的日常巡查和保潔護綠,實行全覆蓋、無盲區的管理。“X”指拓展公眾參與渠道,以居民自治管理為主體,宣傳發動社區黨團員、志愿者和居民群眾一同參與水環境治理,隨時關注河道排水口動態和河面清潔程度,發現問題及時上報聯席辦,后者視情“約請”職能部門共同治理或與河道管理員共同及時清理。
3.建章立制,確立特色長效管理機制。為確保長效管水護水,海韻居委與“民間河長”商議后,再次細化“海韻新河河長責任制”,明確四項機制:一是定崗巡查制。啟動了每天早晚兩巡查、每周集中整治的機制,河長每日早晚各巡查1次,觀察水質和河面動態,做好巡查記錄,副河長每兩日巡查1次,河道管理員每周巡查不少于1次,每周參與河道清理工作和河岸保潔護綠工作1次。巡查重點是河道日常保潔、工業企業排廢、畜禽養殖污染以及棄土棄渣、水面非法圍欄、河岸堆積物、船屋等環境違法行為。二是協調推進制。“河長”、“副河長”和河道管理員一旦發現污染事件、污染隱患或河道兩側違法搭建,第一時間聯系海韻聯席辦,由后者視情上報鎮級主管部門專業處理或自行處置。三是投訴追蹤制。對河道各類投訴和媒體曝光事件,要求“河長”和河道管理員認真登記,及時交聯席辦處理,并抓好跟蹤落實和情況反饋,做到件件有結果。整改結果經“河長”簽字同意后,在公示牌進行公示。四是考核獎勵制。將“民間河長制”落實情況列入居委對網格員年度工作考核,對表現突出者評優獎勵,對參與河道養護的社區居民評選“季度之星”,確保“人常在、河常治、水常清”。
4.全民動員,分段分項推進治水。為強化“民間河長制”管、治、保“三位一體”工作職責,“民間河長”徐楓排出了2017年“治水方案”:第一步,通過水務部門對河道進行疏浚,初步凈化河道;工業部門牽頭關停減量污染企業;第二步,以“居民公約”形式,引導居民愛河、護河。兩名“副河長”提出了具體操作方法:“居民三番四次亂扔垃圾的,小區里的福利、活動都不得享受。”各河道管理員紛紛響應,自行承包認領項目,有的負責打撈河面垃圾,有的負責清理岸邊垃圾。居民們還自發組織了募捐活動,自掏腰包購買治水作業工具。居委會則為全體參與河道養護管理的群眾購買防護雨具和人身意外險。
三、各方呼應,完善長效機制
1.各類“民間河長”接連涌現。自海韻馨苑普通百姓樂當“民間河長”參與治水后,又有一大批“民間河長”走上治水舞臺。如,新寺良種豬場總顧問何德良、上海彤盈機電有限公司廠長翁天石雙雙成為柘林鎮南勝村貝港河的“企業河長”。貝港河是貫穿南勝村的主要區級河道,屬市公布的重點污染河道,該河周邊企業較多,為此南勝村推行了“企業河長”管理模式,通過企業負責人出任“河長”,內行監督內行,彌補了群眾監督專業性不足的短板,也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自擔任“河長”后,何德良積極響應號召,陸續出售現有生豬,并主動拆除違章。鎮級微信公眾號制作推送《“水岸聯動”補短板,“企業河長、民間河長”齊幫忙》,更多村居紛紛效仿。如今,已有83名群眾報名認領“民間河長”。如,華亭村船浜10組村民小組長梁希才,擔任“民間河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黨員和群眾代表現場察看河道并找短板、提對策,還當場確定拆違時間表。
2.各項聯動機制逐步成型。柘林鎮在大力推廣海韻“民間河長”、貝港河“企業河長”等具體做法的基礎上,建立健全鎮“民間河長”機制。在具體做法上,“民間河長”機制由“民間河長”、鎮安監大隊、鎮河道辦等三個工作單元組成,緊密聯結,分工合作;各單元設專人負責部門間的信息互通、工作互動。遵循“專業機構做專業事”的原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積極配合“民間河長”,開展與河情相對應的治理工作,做到迅速反應,即時行動,保護群眾自治工作積極性,杜絕扯皮推諉等現象,充分體現河道整治政府、民間齊抓共管的“發現、治理、管理”聯勤聯動機制。
3.各級激勵制度完善出臺。在對“民間河長制”工作的效能督查上,“民間河長”為群眾自治行為,具有自發性、個性化等鮮明的民間色彩。鎮河道辦將以評代考、以獎代補,對“民間河長”工作開展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河長團隊及所在村居給予表彰激勵;而對“民間河長制”中涉及的政府職能部門,柘林鎮黨委、政府將建立“滿意度測評”機制,由“民間河長”進行測評,測評結果作為重要年度考核指標,考核優秀的作為加分項計入績效考核;反之經確認后將進行通報批評及責任追究。通過對“民間河長制”的推廣,擴大河道治理宣傳陣地,提高公眾的生態環保意識,逐步形成全鎮、全社會共同關心流域保護和水環境整治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