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溪濕地的水質達到了2005年建立國家濕地公園以來的最高值;西溪濕地整體水質從2014年3月前的IV類提升到了目前的Ⅱ類以上、透明度0.8米以上,部分區域透明度達到1.2米至1.5米,與西湖整體水質持平。
“你們看,居然是鴛鴦!”時隔10年,再一次在西溪濕地看到鴛鴦,船娘沈林娟激動不已。紅紅的嘴巴,純白色的腹部,肩部兩側還有兩條白紋,西溪梅墅西側,只見1只鴛鴦和兩只野鴨正在嬉戲。
西溪濕地生態研究中心主任劉想正巧在此拍攝淤泥資源化利用的照片,見此情景,他趕緊按下了快門。
劉想說,2005年,西溪濕地開園時,曾引進5000只野鴨和幾只鴛鴦。但大概在2006年前后,鴛鴦不見了,野鴨也越來越少。
“鴛鴦,好久不見。”劉想說,小鳥是在用腳給濕地投票,西溪濕地的水質變好了,野生鳥兒陸續飛了回來,“以前在西溪濕地拍鳥,偶見幾只白鷺或是三兩只野鴨,但現在群鳥歡飛的場景很常見。”
水質變好,也有數據的支持。陽文橋是西溪濕地東區兩股河水的匯集地,也是過去西溪水質最差的地方,錢塘江水裹挾泥沙沖擊于此,導致水體透明度從未超過30厘米。但如今,情況卻發生了變化。
1月4日,劉想將探測透明度的“塞氏盤”放入水中,然后取出、計數……突然,他的聲調提高了八度:“1.2米!我在這里工作12年了,第一次測到這么高的透明度!”
西溪濕地生態研究中心最新檢測結果顯示:無論是游人如織的游船碼頭,還是鮮有人跡的生態保護區,西溪濕地的水質達到了2005年建立國家濕地公園以來的最高值;西溪濕地整體水質已達Ⅱ類以上、透明度0.8米以上,部分區域透明度達到1.2米至1.5米,與西湖整體水質持平。
“西溪濕地的水來自錢塘江,雖然錢塘江杭州段全年水質基本優于Ⅲ類,但由于含沙量較高、觀感差,再加上西溪濕地水底淤泥較厚,游船來回攪動,水很渾濁。”劉想說,作為“城市之腎”,西溪濕地承擔著杭州城西水體的匯集和凈化功能。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水質始終是西溪濕地的“痛點”。
2014年3月,西湖區拉開了全面治理西溪濕地水質的序幕。通過清淤和截污納管,疏通了西溪濕地的“動脈”和“毛細血管”。去年8月,西湖區花了1000萬元,在東穆塢溪建起沉沙池,引清水入城。如今,游客在西溪濕地碼頭上船游玩,水里魚群清晰可見。
今年,西溪濕地將和中科院、浙江大學、杭州師范大學等9家院校簽約,投資914萬元建立生態監測平臺,運用大數據等高科技手段,提升西溪濕地水質。目前,項目測繪工作已經啟動。同時,還將增建11個池塘生態實驗區,擴建候鳥棲息地和淺灘,讓野生鳥兒在這里“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