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2日,未來城市論壇(Future of Cities Forum)在中國天津濱海國際生態城市博覽會期間召開。本次論壇以“創新海綿城市,綠色循環發展”為主題,組織國際經驗交流會和高級別圓桌會議,探討海綿城市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分享國際國內海綿城市建設經驗,探討如何加強政策支持、投融資激勵、技術創新和標準規則的完善。本屆論壇由世界未來委員會、聯合國人居署、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北京交通大學中國城市研究中心共同組織,來自美國、德國、荷蘭、瑞典、韓國、印度及國內多個試點城市的百余名政府代表和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湖南省常德市市政公共事業管理局副局長李遠國先生表示,我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任務還相當艱巨。有效管控雨水徑流、切實減免內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而管理體系、規劃設計則是建設海綿城市的關鍵,要堅持問題導向,不做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力圖有效支撐綠色循環發展。
世界未來委員會榮譽委員、英國皇家建筑學院榮譽委員、聯合國環境獎獲得者Herbert Girardet先生在發言中指出,中國提出的海綿城市與傳統“以排為主”的雨水管理方式不同,強調以建筑、道路、綠地等為載體,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構建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既涵養了地下水,凈化了水質,又可以改善微氣候,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可謂一舉多得,實際上是促進城市與其所依賴的生態系統之間形成一種循環共生的關系,而這正與世界未來委員會(WFC)循環城市(Regenerative Cities)項目所提倡的城市資源循環利用、持續改善城市與生態系統的依存與互惠關系的發展理念是不謀而合的。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先生表示,幾天前“人居三”大會剛剛結束,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次論壇在很多方面都體現了“人居三”的成果,海綿城市建設也體現了《新城市議程》的思想。海綿城市建設不僅是工程問題,更多是經濟社會多方面的問題,需要調節城市層面各利益相關方中間的關系。在“人居三”剛剛結束這個時間點上選擇與國內外專家學者討論中國的海綿城市建設,和《新城市議程》有相當高的契合度。
研討會從水的角度討論循環城市,專家指出海綿城市相關指標需要與政府政績評估掛鉤,從而激勵城市把綠水青山量化為金山銀山,建立市場化通道,讓社會資本看到市場價值,解決基礎設施運營與城市受益的問題,同時吸引社會資本的廣泛參與。與會專家建議需進一步加強海綿城市的生態環境效益、公共服務效益的量化評估研究,并將這種量化價值化,真正納入海綿城市的投融資決策中。
世界未來委員會從2011年開始每年舉辦未來城市論壇,曾在德國、印度等地舉辦,這是論壇第二次在中國舉辦。世界未來委員會中國項目總監陳波平女士表示:海綿城市是中國特有的理念,它超越了國際上的低影響開發,內容更廣。中國的海綿城市建設任重而道遠,國外城市解決水資源問題、氣候變化適應性時的綜合性、系統性手段值得借鑒。同時國內城市在廣泛的實踐中也積累了一些國外城市可以學習的解決方案。WFC愿意針對國內城市的需求開展中外交流,進行具體的研討和研究,這種交流與探討不僅能促進中國借鑒其他國家城市發展中的經驗,也能促進中國經驗的對外傳輸,促進經驗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