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工作人員在地下管廊內進行安裝。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市地下基礎設施建設已相對滯后,電力、通訊、給排水等各類管線事故頻發,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近日,由重慶市生產力發展中心、重慶市社會科學院和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聯合舉辦的企業沙龍,市級相關部門、企業、試點區縣負責人以及專家學者等120余人,共同探究我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與營運問題。
城市發展不僅需要“面子”,更需要“里子”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不容忽視的是,長期以來,市政建設仍然普遍存在缺乏統一規劃、管理等問題,“馬路拉鏈”與“空中蜘蛛網”并存的現象屢見不鮮。
“城市發展不僅需要‘面子’,更需要‘里子’!”市建委副主任游正焜直言,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是城市的“里子”。做好“里子——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也就是用于集中鋪設各類市政管線的地下隧道。
“地下管廊建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可以提高管線運行的安全可靠性。”游正焜解釋說,管線植埋在地下,或者高架在空中,容易受到外力、水、溫度等作用造成損害和老化,往往造成地面的塌陷和爆炸等事故,才可以被知曉。
“2006年8月30日,南岸區海棠路,直徑為426毫米的天然氣主管爆裂,導致17萬用戶停氣,附近500多人被緊急疏散。”游正焜說,這是一次深刻的教訓。據不完全統計,2004-2008年,主城區共發生供水管網爆炸事故1513起;2006-2011年,全市共發生通訊管網事故934起,年均近200起。
“若管線納入綜合管廊,就可以有效避免外力損害。”游正焜稱,即使城市受到強烈的暴雨、大風、冰雪等災害,也可以避免電線桿折斷、燃氣管破裂等問題。同時,穩定的外部環境可以極大延緩管線老化,加上完備的設施監控,就可以避免管線事故的發生。
除了安全穩定外,在游正焜看來,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其重要意義還能節約有限的空間資源,實現管線建設管理的統籌協調。“各種管線事故以及道路反復開挖的現象基本可以杜絕,斷水斷電的情況將會減少發生,城市更加整潔、美觀,居民生活更加安全、舒適!”
編制規劃規范標準
事實上,城市地下管廊建設也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或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老城區要結合地鐵建設、河道治理、道路整治、舊城更新、棚戶區改造等,逐步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早在2015年,我市便開始啟動5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項目,2018年以前將投入運營。今年初,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實施意見》,全面部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但在實際規劃建設中,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面臨的問題不少。由于我市城市管線種類10余種,涉及管線單位20多家,政出多門,如何建?如何管?相關企業或從安全性、技術性考慮,或從本企業利益出發,均有不同訴求。其中,最大的“瓶頸”在于標準規范嚴重缺乏或滯后。
“目前,各種管線技術規范標準基本上都是針對直埋或者架空敷設制定,關于綜合管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較少。”梁平縣副縣長雷旭東坦言,該縣在進行規劃方案征求意見過程中,燃氣公司要求單設一個艙室;給水與電力單位也認為“水電不容”需單設;通訊單位提出與強電一起會引發信號干擾等。
“凡此種種,若無標準規范,按企業各自意見建設綜合管廊,則可能因增大截面尺寸而大幅增加土地占用及建設成本。”雷旭東擔心。
“顯然,由于地下綜合管廊需要將多種管線納入,必然要統籌考慮相互之間的兼容性,先行構建完善的規劃體系,確保各入廊企業生產安全。”重慶市市政設計院城環分院副院長勒俊偉認為,推動地下管廊建設,國家有關部門應根據國內外的實踐經驗,在各地已經完成設計施工并投入運行的一些工程實例中探索,盡快制定全國性的綜合管廊技術規范和建設標準,從設計標準、施工工藝要求、各種新材料推廣等進行統一規范,從更高層面推廣綜合管廊發展。
對重慶而言,還應先行制定地下綜合管廊規劃。勒俊偉說,地下綜合管廊一次性投入大、不便分期建設的特點要求規劃制定一定要有前瞻性。為此,一要綜合考慮城市建設開發強度、地質條件、資源條件和經濟能力等宏觀因素;二要綜合考慮適建區域、建設規模、設計容量和埋設深度等規劃因素;三是要綜合考慮市政管線的種類、特點、相互影響因素;四是要對接城市總體規劃和市政基礎設施規劃,注重近期規劃與遠期規劃的協調統一,使地下綜合管廊系統具備良好的延展性。
拓展融資渠道探尋管理模式
盡管從長遠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成本較直埋管線低、社會效益更高,但高昂的一次性投入仍是一道坎。
作為我市首批綜合管廊試點區縣,梁平縣初步測算,該縣綜合管廊建設項目直接費用約為6000萬/公里,是采用傳統直埋方式首次投資的2倍左右。
云陽縣副縣長胡和平直言,綜合管廊建設的啟動資金,對于經濟實力一般的城市意味著高額的融資成本。即使是依照大多數城市的市政配套費最高標準,以政府為主導的單一財政投入,仍難以滿足綜合管廊規模化推廣的要求。“若城市綜合管廊要實現大的覆蓋面積,繼續采用以政府為主的財政投入的模式,將難以維持。”
“巨大的建設投資和高昂的運營管理成本,都將成為制約綜合管廊發展的主要因素。”市政協城環委主任劉玲玲認為,引入市場融資的經營模式,建立具有運營階段收益的融資體系,將是推廣綜合管廊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
劉玲玲說,綜合管廊建設應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引導社會基金、企業和個人資本介入,政府對投資的個人或企業應予以融資和稅收上的優惠。此外,為了保障綜合管廊滾動建設及運營,也需要地方政府提供資金支持或給予項目立項。
同時,針對目前綜合管廊的收費定價政策模糊、不確定的問題,劉玲玲建議,建立合理的投資回收機制。市級層面統籌考慮建設和運營、成本和收益的關系,制定入廊費及運營費用指導辦法,為收費提供相關依據和指導;或由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運營單位與入廊管線單位根據市場化原則共同協商制定入廊收費標準,為綜合管廊收費提供相關依據和指導。同時,建議配套出臺入廊單位在日常運營費用中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督促入廊單位按時主動繳納費用,確保綜合管廊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