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底前將建成的泰山路(錢塘江路-九峰北路)輕軌南側公園綠地項目。
搭乘地鐵1號線進入北侖中心城區,站在高高的站臺上眺望,可見城區內處處綠意蕩漾。
“近年來,北侖城市建設積極采用‘綠+灰’模式,使綠地建設與城市路網布局相結合,自然排水系統與滲透路面相結合,多渠道增加‘海綿體’,減少城市硬化帶來的不良影響。”專門承建市政工程的北侖區建筑工務局相關人員說,“‘海綿城市’建設,就是要盡可能多地增加‘海綿體’,通過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四大舉措實現雨洪管理。”
北侖水系豐富,因此,將河道整治與周邊綠地結合打造“海綿體”,成為區域“海綿城市”建設經驗之一。記者來到太河路東側的景觀綠地,看見太河東側被改造成坡形綠岸和綠地景觀帶。“景觀帶設計上,我們利用較低的地形及淺水池塘截留雨水,采用滲水石材鋪裝,盡可能使雨水滲入土壤,而非直接排走;在建設中通過種植大樹、灌木、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層層凈化水質。”該人士說。
記者注意到,太河靠近坡岸的水十分清澈,水面下可見搖曳生姿的水草。“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滯留相結合,可以有效進行水系與生態修復。”曾參與太河治理的天河水生態科技公司總經理鄭波杰介紹,水草是為了凈化水質專門種植的,“植物可以吸收水體中氮、磷等富氧化元素,再投放適量微生物及貝類魚類等,可以建立一個以沉水植物為基礎完整而穩定的生物鏈和生態系統,達到凈化水質并長期保持水體潔凈的目的。”
目前,同類型、占地約40公頃的泰山路(錢塘江路-九峰北路)輕軌南側公園綠地開始興建。該項目將串聯多個水系,應用透水性鋪裝、綠色屋頂、植被覆蓋、雨水蓄水池、生態滯留草溝、碎石濾水層、生態浮島等多種雨水系統組件,使建成綠地率達到90%。
統計顯示,近3年北侖共建成“海綿型”公園綠地及通道綠化約500萬平方米,城市綠化率從2013年的38.6%提升至目前的39.3%。
專家點評
“海綿城市”成為各地城市建設的一個新標準。太河路東側綠地在設計之初便融入了“雨洪管理”理念,非常具有前瞻性,把城市中“裝不下”的雨水存起來,進行滲透消化,防止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洪水倒灌城市,同時凈化了水質,改善了景觀環境,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