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在梅州嘉應新區,干凈整潔的市政綠化帶下約3米深處,一條長達30多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正在修建。這條城市“大動脈”,沿著客都大道、華南大道、劍英公園大道等幾條主干道分布,圍繞著中心城區“三環八射”的路網結構,服務于整個梅州市區。
地下綜合管廊,是一劑為“城市病”開出的良方,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將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為了更好地筑牢城市“里子”,梅州積極響應國家財政部、住建部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作的要求,提出力爭近年規劃建設梅州主城區101.8公里綜合管廊的目標,目前正在爭取納入2016年國家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
近日,國家財政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劉昆率財政部經建司司長曾曉安一行到梅州調研,提出今后財政部將進一步貫徹落實好中央支持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政策,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和農村電商等方面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黃思華
1.鋪設地下“生命線”
中山路、凌風西路和義化路等街道,是梅州文化氣息最濃的地方。72歲的葉燕霞在中山路附近住了大半輩子,對老屋非常有感情,但是說起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葉燕霞直言是家里斷水斷電的時候。“這里的水管、電線都用了幾十年,故障時有發生。”葉燕霞說,“一處地方壞了就影響了這一片區域的街坊鄰居。”
在老城區,空中的電線像蜘蛛網一樣圍繞在房子周邊,電線桿早已老舊。街邊開店的李老板告訴記者,本來街道就狹小,來往汽車又多,要是哪一處管道出故障要開挖修理,整條街的交通狀況都會變得非常糟糕。
“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等現象頻頻拷問城市治理。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滯后,凸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短板。為了筑牢城市“里子”,去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指導意見,要求力爭5年完成城市現有地下老舊管線改造。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梅州積極響應國家要求,并有所行動。
早前,梅州已成立“梅州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領導小組”,聯合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財政局、城鄉規劃局和嘉應新區管委會等相關部門,編制地下綜合管廊規劃。
何為地下綜合管廊?它其實相當于一條地下“高速公路”,把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信、廣播電視、工業等8大類地下管線收歸其中,堪稱“地下管線之家”。目前中國僅有北京、上海、深圳、蘇州、沈陽、青島等少數幾個城市建有綜合管廊。
而在國外,早在上世紀20年代,日本首都東京市政機構就在市中心九段地區的干線道路下,將電力、電話、供水和煤氣等管線集中鋪設,形成了東京第一條地下綜合管廊。市政專業工程師秦祎提到,“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期間,神戶市內大量房屋倒塌、道路被毀,然而當地的地下綜合管廊卻大多完好無損。”
2.筑牢城市“里子”
2014年,財政部下發《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作的通知》,采取競爭性評審方式選擇試點城市,申報成功的城市將獲得中央財政給予的專項資金補助。當年年底,梅州便開始準備國家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的申報工作,但與名額失之交臂。
“今年,我們的申報工作會準備得更加完善,也汲取上次的經驗,力爭讓梅州納入到2016年國家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梅州管廊試點城市申報專家團隊PPP專家栗志說,從針對地下管廊做的專項規劃和可行性研究,到前期規劃方案的順利推行,完全按照國家的高標準來要求自己。
按照規劃,市中心城區計劃建設地下綜合管廊101.8公里,主干管廊21.6公里,支線管廊80.2公里,其中近期規劃建設53.2公里,并配套建設3個控制中心。主要入廊管線包括電力、通信、給水、中水4類,而燃氣、污水、雨水管線是否入廊則視實際情況而定。
從建設的區域來分,地下管廊建設包括老城區和新城區。梅州市城鄉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集中在新城區,主要片區有芹洋半島、江南新城和梅縣新城3個區域。其中,梅縣新城的項目進度較快。
梅縣區一條長2800米的綜合管廊猶如一條臥在地底下的長龍,貫通了整條劍英大道,整條管道空間非常充足。據技術人員介紹,管廊的斷面寬一般是8—15米。“梅縣新城劍英大道地下綜合管廊從去年底開工建設,如今已經基本建設完畢,整個管廊結構完全在路面下。今年的任務是再建設兩條進城大道,鋪設地下綜合管廊。”梅縣區城鄉住房和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說。
3.創新融資模式
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但也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縱觀全國建成的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大多是“政府投資、企業租用”,由地方財政全額出資籌措建設資金,而這對一些財力有限的市、縣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比起之前老城區的“直埋”方式,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成本確實較高。例如,正在實施的江南新城道路和地下綜合管廊,總計劃投資就高達35億元,其中包括35公里的道路建設、26.2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和一座總控制中心。
為解決資金難題,梅州決定另辟蹊徑,采取“PPP+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實行勘查、設計、施工、運營一體化方式,由廣東建工集團旗下的廣東華隧公司作為實施主體。而這種創新的融資模式,也得到了權威的肯定。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項目獲得了2億元的國開發展基金支持。28億元的國開行專項貸款已通過省分行批準,現報國家總行審批。此外,該項目也被省住建廳列為試點城市建設項目。
秦祎介紹,梅州的地質條件對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有利,根據前期認證,每一公里管道的建造成本(包括建設成本、運營管理成本、投資成本等)大約需要5000萬元,成本還比較低。
“雖然一次性建設成本較高,但后期效益十分顯著。”栗志告訴記者,之前直埋的管線容易出故障,且沒有維修期限,路面開挖、土地浪費等帶來的經濟損失也十分驚人。而在綜合管廊修建好后,構筑了一個可供管線安裝和維護的地下通道。需要維修時,工人可以直接從檢修口進入管道,對出故障的地方進行修理,不會對地面有任何影響。并且,對比起外部材質是塑料管的管線,采用鋼筋混凝土建設的綜合管廊質量明顯要好。根據標準,綜合管廊的使用年限不少于100年。
“除此之外,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還對當地的經濟帶動作用極大。”栗志解釋道,廣東較成功的地下管廊建設案例是珠海橫琴的經驗,前期總投入將近20億元,但建成后節約土地達40多萬平方米,結合當前橫琴的綜合地價及城市容積率估算,僅此一項,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就超過80億元。
隨后,栗志算了一筆賬,“如果我們把101.8公里的管廊建好,按照每公里5000萬元的成本,就是約50億元的投資。加上間接拉動的投資,如鋼材、水泥、機械設備等方面的投資以及大量的人力投入,對梅州拉動經濟的作用非常大,且蘊含了巨大的‘錢景’。”
■鏡鑒
“地下動脈”橫琴樣本
投資19.8億建設地下管廊,直接經濟效益將超80億元
橫琴新區總面積106.46平方公里,但可開發面積僅28平方公里,可支配的土地資源相當稀缺。建設地下綜合管廊,成為當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方法之一。
橫琴新區地下綜合管廊于2010年3月開始建設,項目概算總投資19.8億元。沿環島北路、環島東路、港澳大道、橫琴大道、環島西路等地全長33.4公里,形成“日”字形環狀管廊系統。據初步估算,橫琴建設整個地下綜合管廊,約節約40萬平方米城市建設用地。所建設的綜合管廊實現了管線的“立體式布置”,替代了傳統的“平面錯開式布置”,管線布置緊湊合理,減少了地下管線對道路以下及兩側的占用面積,顯著節約了城市用地。
地下綜合管廊雖然一次性建設成本較高,但后期效益十分顯著。據統計,橫琴因建設地下管廊而節約的土地,結合當前橫琴的綜合地價及城市容積率估算,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就超過80億元。
從一開始有些企業還不愿意入駐管廊,如今都搶先進駐,這也得益于地下綜合管廊實際帶來的經濟收益。以往電信運營商要給哪里通一個信號,需要自己申報、自己挖路,至少花費兩三個星期。但是入駐地下管線,不到兩天就可以通信。而管理人員通過監控中心的大屏幕可以清晰地看到地下管廊的實時監控圖像。如果管廊內出現突發情況,監控中心可以第一時間發現并應對,確保管廊的正常運作。如此一來,管線的后期維修成本也極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