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綿路面剖面。
讓城市像一塊收放自如的海綿,遇水吸水,遇旱“擠”出水,這樣的“海綿”理念,聽來新奇,但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
3月14日,成都中環一段長為700米的“海綿人行道示范段”,已經初露雛形。技術人員模擬暴雨雨量,將水倒在路面,半分鐘內路面已無積水,不一般的海綿路面滲水能力讓人驚訝。
除了海綿人行道,還會有哪些帶著“海綿基因”的建筑和設施,出現在成都市民的生活中?華西都市報記者了解到,今年成都將計劃投入78億元,建設海綿城市。
現/場/實/驗
暴雨雨量 30秒自動除積水
在中環路錦華橋至錦華路一線,一段正在打圍施工的人行道,有點不一般。這段長為700米的人行道上,鋪設的地磚看起來又厚又大。而與普通人行道不一樣的是,地磚與地磚之間的縫隙非常明顯,約有一指寬,特意沒有進行填縫處理。
“普通人行道的地磚一般為300×600毫米或300×300毫米,但是這個示范段的地磚規格是600×1200毫米規格。”成都市城投基礎設施建設有限公司前期部經理丁健財介紹,如此“大塊頭”的地磚,是有意而為之。為了用事實說話,他準備了一桶水,模仿瞬時雨量60毫米的暴雨,一口氣全部倒在了地磚上。
記者見到,雖然瞬時澆上了大量的水,地面“吃水”的能力卻沒有想象中吃力。“雨水”沿著地磚之間的縫隙,分股流向縫隙之下。30秒之后,地面已經沒有明顯的積水或水洼。2分鐘之后,大面積的水漬也在逐漸變淺,水真的被地磚“吃”了。
技/術/揭/秘
五層“海綿體”吸水蓄水
地磚是怎么做到大口“吃”水的?“吃”下的水又去了哪?如果“吃”不贏咋辦?參加實驗觀察的媒體,將一個個問題拋了出來。丁健財揭開了一個專門預留的觀察井,揭秘擁有五層“海綿體”的人行道。
原來,這個看上去平常的人行道,地面以下卻“暗藏玄機”——在地磚下面,是一層大小不一的碎石層,接著是滲水土工布,用于過濾水中雜質。接下來是20多厘米的透水混凝土,底下是級配碎石層,最后還有一層防滲土工布。足足五層“海綿體”,實現比普通人行道增加20%—30%的儲水能力。
“為什么地面磚體又大又沉?這是為了讓磚用自己的重量壓在路面上,避免用砂漿來固定。因為砂漿是不透水的。”丁健財介紹,地磚與地磚之間也特意留出縫隙,方便雨水分流。
那么如果遇上極端天氣的大暴雨,水量太大“吃”不贏咋辦?丁健財介紹,在技術設計上,也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因此除了暗藏地面以下的海綿結構,人行道下面還設置有與市政雨水管道相連的雨水收集管道,假如海綿結構‘吃不贏’雨水了,多余的雨水就會順著管道排到市政管網中。而為了更好地利用雨水,這些收水管道還與周邊的綠化帶相連,為植物提供水分,甚至可以打造符合城市景觀要求的“雨水花園”。
專/家/解/讀
未來成都有哪些“海綿體”?
“海綿城市并不是需要特別去選擇一個區域來修建,每個區域從現在做起都可以體現‘海綿’的優勢。最近完成改造的紅星路,就在沿線綠化帶中布局了很多海綿城市的理念。例如,在東升廣場、督院街、濱江社區等節點處的道路、廣場地面上,鋪設就應用了透水材料,雨水降下來后可以像落在泥土上一樣往下滲透,解決了水泥硬化路面難以滲水的問題。”成都市規劃管理局總規劃師萬小鵬在解讀海綿城市時談到,目前,海綿城市的理念已經運用于紅星路改造、高新區、天府新區建設當中,但是建設海綿城市并不僅限于新興區域。在啟動海綿城市建設之前,成都就已經針對城市的內澇,對易淹區進行研究,分析鎖定84個易淹區,并進行了專門的防澇措施。
那么,從規劃方面,成都的“海綿體”將體現在哪些地方呢?萬小鵬介紹,成都對建設用地、綠地、公園的儲水設施作出科學合理的規劃。比如要求小區建設用地每1萬平方米就要修建400立方的蓄水池,還要求環城生態區要重點圍繞環城生態區‘六庫八區’湖泊水系、城市水生態系統、交通路網系統構建積極有效的城市海綿體建設體系。
此外,規劃要求在修建城市公園、機動車道的時候多采用滲透性鋪裝,并增加城市綠地、植草溝、人工濕地等可透水地面設施來實現雨水的滲透。在此基礎上,通過規劃建設自然濕地、人工水庫、小區蓄水池來進行雨水儲存,用雨污分流等途徑維持水質潔凈,再通過循環原理將這些多余的雨水應用于園林灌溉,市政美化等工作中,這些都成為建設海綿城市的優勢。
成都今年投入78億元建海綿城市
曹家巷改造將建海綿示范單元
記者了解到,這條700米的“海綿人行道示范段”,將在3月底服務市民生活。而在今年,成都將開展336公里海綿型道路交通道路建設,整個城市將像海綿一樣,越來越有彈性,對水的利用收放自如。
“‘海綿人行道示范段’,可以讓市民直觀的體會到‘大雨不積水、下雨不濕腳’的效果,不僅僅是下雨天更方便通行了,不用擔心鞋被弄臟,更重要的是當整個城市都被賦予了‘海綿基因’后,將從整個水生態修復的角度,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遭遇的困境。”成都市建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示范段建成后,下一步將大規模在全市有條件的路段進行推廣。
這位負責人表示,海綿城市的關鍵就是要有“海綿體”,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記者從市建委了解到,今年,成都市將建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庫,全年計劃完成投資78億元;全面開展環城生態區海綿綜合體、海綿型城市水生態、海綿型小區、海綿型綠地系統和海綿型交通道路“五大工程”建設,做好336公里海綿型道路交通道路建設;加快推進環城綜合型海綿體建設,建成成華區圣燈公園等一批海綿型公園綠地,在耿家巷、曹家巷、新成華大道鐵塔廠等棚戶區、城中村改造項目中,建成一批海綿城市示范單元。華西都市報記者賴芳杰攝影呂甲實習生龐琪
“吃水”人行道
第一層:大小不一的碎石;第二層:滲水土工布,用于過濾水中雜質;第三層:20多厘米的透水混凝土;第四層:級配碎石層;第五層:防滲土工布足足五層“海綿體”,實現比普通人行道增加20%—30%的儲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