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開建的首條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位于高新區大源組團的地下綜合管廊,從建設之初就備受關注。2015年12月底,這條頗有些帶著試驗田之意的“共同溝”終于啟動運行,由此也打開了整座城市對未來地下世界的暢想。
然而就在“滿月”之際,這條地下綜合管廊卻意外遭遇了 “水漫金山”的尷尬。事實上,從項目開工建設到完工投用,過去5年時間里,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還遭遇了管道被移位、與路面項目邊協調邊建設等各種意外因素。
一路磕磕碰碰,這條 “共同溝”,該如何承載起提升城市地下管網建設水平的期望?
□本報記者 雷倢 陳碧紅
與路面城市同生長
315米,這是從大源300米高的保利中心大樓樓尖,到地面以下15米深處的地下綜合管廊的垂直距離。
以地面為分界線,在大源商務核心區的13萬平方米范圍內,地面上高樓林立的城市風景,與綜合管廊構筑的地下世界,共同構建了一個立體的城市。
這個地下世界,規模相當于一個半天府廣場,為雙層設計,地下一層包括環形車道和地下商業街,其中環形車道寬11米、高3.9米,全長2.8公里,可供3輛車同時單向逆時針行駛,并有4對單獨出入口與地面相接;地下二層則為綜合管廊,電力、通訊、供水管線全部集中在一起。
1月24日,記者隨同工作人員走進這條寬11米、高2.2米的綜合管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直徑約0.8米的水管。水管左上方,三條管道分別埋入移動、聯通、電信三種光纖網絡;另一側則設置了寬2.25米的電力管道,基于安全考慮,電力管道外部還砌上了一面保護墻。同樣為了安全著想,燃氣管道并沒有被納入管廊。
圖紙顯示,整個管道成回字形,面積為5.5萬平方米,能為周邊18個開發地塊提供水力、電力、通訊。
如此大手筆的建設,在成都高投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的規劃設計總監王鵬看來,“共同溝”最大的好處是,日后維修不再需要挖開路面、探尋問題部位,只要進入“共同溝”,一眼就能發現問題。“這不僅在時間上搶占了先機,更大大節約了維修經費。”
遭遇意外尷尬
不過,這個項目從2010年開工,到2015年完工,歷經了5年之久。耗時之長、難度之大,顯然超出了設計方與建設方的預期。“從技術上講,因為電力、通訊這些管線都埋于地下,所以防水必須做到萬無一失。”參與大源地下空間建設的工程師徐彬告訴記者,為了做好防水,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基礎上,管廊里還設置了多處抽排水設備。
不過,真正困擾著綜合管廊建設的還不是技術,而是部門與部門之間、建設方與地面項目開發商之間的協調溝通。由于大源的地下空間建設與地面上的項目同時進行,修建時需要花費許多時間與開發商溝通,調節作業時間。
盡管經過了反復協調,2011年底,地下管廊中的一處仍因兩側開發商的建設進度不一致出現了移位。“一側的開發商動工后將挖出的土堆起來,而另一側的開發商還沒動工,兩側受力不均勻,就造成位移。”徐彬回憶說,最終經過多方調節和技術處理,解決了位移問題,但為此也耽誤了不少工期,“這樣的情況在施工中并不少見。”
為了解決與開發商同時建設帶來的難題,徐彬每個月需要召集周圍的開發商舉行3-4次協商會議。就在24日記者參觀時還看到,就因為兩家開發商挖破了自己地塊上的水管,致使水漏入了地下管廊,工作人員不得不在一些地方搭起木板通行。
建設難是一方面,造價高則是另一個難題。以大源為例,地下空間耗資12億元,如果成都市區道路都建造地下綜合管廊,需上千億元投資。
此外,綜合管廊涉及水、電、通訊、規劃、建設多個部門,在建設時,需要跨部門間的溝通協調。這,又是一個難題。
規劃更大范圍內推廣
盡管過程磕磕碰碰,但是從長遠來看,之后的50年甚至100年,大源片區都不需要再為管道“開膛破肚”,這對一個城市的長遠發展來說,也是值得的。
日前,根據四川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的《2016年全省經濟工作要點》,今年四川省將全面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年行動”。
其中,將重點加強城市新區、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城市群城際鐵路等方面的投資建設,力爭新建地下綜合管廊200公里。成都,就是主戰場之一。
同時,成都市也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將進一步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實施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目前,成都市的地下綜合管廊規劃正在編制之中。
據悉,除高新區大源組團外,成都在天府新區新川創新科技園內也規劃了一條超過3公里的綜合管廊。而下一步,成都還將在更大范圍內推廣。
不過,相對于新區建設,在成都老城區實施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難度更大。“老城區里建設管廊,需要翻開重新建設,這當中還涉及到拆遷、舊城改造等更多問題。”正如王鵬所說,老城區是局部建造地下綜合管廊還是全部都建,是在舊城改造的過程中一起進行管廊建設,還是單獨實施工程等等,仍有待論證。
但毫無疑問,更多地下綜合管廊正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