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市不斷加大市區飲用水水源地環境治理和保護力度,逐步建立起科學、有序、長效的水源地保護工作機制,市區水源地水質持續改善。
“河長”制管理是我市水環境治理的創新舉措,也是促進河道及水源地實現“一河一策、源頭治理”的新模式。去年以來,各級“河長”在全面落實河道及水源地監管責任的同時,不斷推進水環境治理工作向縱深發展,促進了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市環保局自然生態科副主任科員蘇媛媛:“深入開展‘走河’行動,圍繞重點流域、重點區域,采取明察暗訪等形式,累計巡查河道6100多公里,現場發現并整改各類環境問題110多處,實現了對大小河流及水源地周邊的無縫監管;完善執法機制,環保、水利、公安、城管、國土等部門聯合執法,加大對河道及水源地周邊超標排污、亂倒垃圾、采礦挖沙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保證了河道及水源地的正常秩序。”
與此同時,我市持續開展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以城鄉結合部、村鎮周邊等區域和衛生臟亂差、畜禽養殖污染等問題為整治重點,持續對河道及水源地環境進行綜合整治。蘇媛媛:“先后組織開展了重點流域區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青榮城際鐵路沿線河道環境治理等專項行動,清理垃圾淤泥近160萬方,清理疏浚河道240多公里,疏通村內排水溝渠300多條,重點河道及水源地周邊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在此基礎上,我市還加快推進水源地保護重點工程建設。蘇媛媛:“目前,門樓水庫及夾河流域規劃到2018年年底完成的23項重點工程,已有鎮村新型社區污水處理設施、棲霞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城鄉環衛一體化、棲霞外夾河臺灣農民創業園段治理、入庫河流水質監測站等5項完成;水源涵養林、生態農業等13項正按計劃推進;萊山區、牟平區水源地保護各項工程也正在按規劃要求推進。”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門樓水庫總氮濃度均值為每升7.76毫克,較2014年上半年均值每升12.98毫克下降了約40%;61項監測指標中,除總氮外其余各項指標均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滿足飲用水源水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