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雨必澇,處處海景”似乎已經成了不少城市的雨季通病,如何有效防治城市內澇、保障城市生態安全?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排出時間表,要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我省嘉興已入選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3年投資將近40億元。
什么是海綿城市?
對不少人來說,海綿城市的概念還比較陌生。顧名思義,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海綿城市建設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將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老城、新區、基礎設施全方位推進
從今年起,全國各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老城區要結合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有機更新等,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推進區域整體治理,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各地要建立海綿城市建設工程項目儲備制度,編制項目滾動規劃和年度建設計劃,避免大拆大建。
同時,還將推廣海綿型建筑與小區,因地制宜采取屋頂綠化、雨水調蓄與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與小區的雨水積存和蓄滯能力。推進海綿型道路與廣場建設,改變雨水快排、直排的傳統做法,增強道路綠化帶對雨水的消納功能,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停車場、廣場等擴大使用透水鋪裝,推行道路與廣場雨水的收集、凈化和利用,減輕對市政排水系統的壓力。大力推進城市排水防澇設施的達標建設,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澇點;實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體的雨水須經過岸線凈化;加快建設和改造沿岸截流干管,控制滲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結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澇等要求,科學布局建設雨水調蓄設施。
自然生態方面,推廣海綿型公園和綠地,通過建設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等措施,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體功能,消納自身雨水,并為蓄滯周邊區域雨水提供空間。加強對城市坑塘、河湖、濕地等水體自然形態的保護和恢復,禁止填湖造地、截彎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壞水生態環境的建設行為。恢復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構建城市良性水循環系統,逐步改善水環境質量。加強河道系統整治,因勢利導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彎曲河岸線,恢復自然深潭淺灘和泛洪漫灘,實施生態修復,營造多樣性生物生存環境。
嘉興入選試點城市,3年投資將近40億
根據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公布的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范圍,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咸新區等16座城市從130多個申報城市中脫穎而出入選試點城市,每個入選城市都將獲得中央財政補貼用于海綿城市建設。
記者了解到,目前,嘉興市正在積極打造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截至上半年,已建有機更新區域29個,待建67個,總占地面積2.8平方公里,工程項目建設涵蓋10大類,預計三年投資39.6億元。其中,實施住宅小區項目114個,總投資6億元;實施公共建筑類改造項目238個,總投資7.4億元;實施公園綠地類改造項目40個,總投資6.2億元;實施市政道路類改造58條,總投資2.7億元;建設再生水廠1個,投資4.4億元;實施市政道路雨水管道及立交泵站改造項目26個,總投資5055萬元;實施生態廊道建設類項目4個,投資2.89億元;實施水系疏通類項目5個,投入7.5億元,實施排水管網普查和修復投資1.4億元;實施示范區檢測設施建設工程,投資1920萬元。
新聞鏈接
全國近六成城市從未普查地下管網
據新華社天津10月20日電 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齊驥近日透露說,據統計,全國近60%的城市從未開展過地下管網普查,近70%的城市沒有建立地下管網綜合管理信息系統。
曾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的齊驥在天津召開的2015年中國經濟社會論壇上介紹說,經過多年建設,全國現有的供水、排水、燃氣和供熱這4類市政基礎設施地下管線長度已超172萬公里,目前仍以每年10萬公里的速度遞增。
齊驥說,多數城市的地下管網建設已走過了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歷程。年代久遠,加之一些地方對地下管線檔案的收集和管理重視不夠,使得對地下管網底數不清、情況不明相當普遍。
齊驥說,近年來,我國城市快速發展,但城市地下管網建設滯后于城市的發展需求,是城市發展的“短板”。城市管理者重地上、輕地下的思想根深蒂固;建設標準低、運行管理水平低的情況普遍,逢暴雨必澇已成為一些城市的現狀;行業間封閉管理、各自為政、缺少統籌協調,架空線網密集、“馬路拉鏈”隨處可見。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著城市運行效率,威脅著城市運行安全,造成了群眾生活的不便,也使城市的景觀和形象大打折扣。
為高質量地加快地下管網設施建設,補上城市發展的“短板”,齊驥建議,一是編制城市地下管網綜合規劃;二是提高建設標準,提升運行質量和水平;三是持續加大資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