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發達的城市景觀與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和諧統一是構成美麗中國的畫卷。水是生命之源。若水體受污染,生命的質量會受到直接和間接的影響。然而,中國的山逐漸青了,但離“水秀”的距離還很遠。
山之所以能青,蓋因“兩只手”協力而為。政府實施退耕還林政策,使山林面積擴大了,通過林權落實到戶,使山林“厚實”了。因為權屬明確,林權所有人、農民、集體、國企、開發商的造林護林利益有保障,都很有積極性。
相比之下,水流經范圍較大。江河湖泊,往往跨鎮跨市跨省,流域面積小則幾十,大則幾百萬平方公里。這就需要地方各級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發揮更大的協調作用。因此,我們有必要把治理水污染上升為具操作性且必須實施的基礎性國家戰略。
治水污還“水秀”的戰略目標應是:全面消除水污染,包括地下水,還江河湖泊溝渠本來水文狀態和面貌。路徑是污染源控制和水系的水文狀態恢復。治水戰略可用三到四個“五年規劃”,乃至更長時間,分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即“十三五”要實現縣級以上城鎮的污染源全部受到控制,處理后全部達標;一定比例的鄉鎮(主要是中心集鎮)要建立中心污水處理廠,一定比例自然村要建立分布式小規模示范污水處理廠。第二階段即“十四五”開始,要在全國推廣前一階段的試點經驗。
治水如治山,也需要發揮“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的協同效應。首先是政府提供制度保障,完善法律法規,特別是操作層面的各級立法立規,包括村規民約。完善法規的重點應放在一些可操作可執行可計量的層面上,比如,要對污染排放單位核定排放量,追根溯源核查,把歸集落到實處,據此予以征收排污費和處罰。其次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財政加大建設投資和經常性支出預算。再次是把污水治理與各級黨政一把手的政績考核掛鉤。四是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要下大決心,排除利益集團的干擾,恢復水文狀態。興建水利設施前,要綜合評估水文狀態的改變對人文的影響。
在污水處理的投融資創新上,廣泛采取特許經營權社會招投標,引入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既可減少財政壓力,又可提高運營效率,使污水處理產業化和市場化。有的企業開發出大幅降低處理成本,大幅減少占地和大幅減少污泥二次污染的新技術,因此很熱衷于投資運營污水處理廠項目。當一個公益性事業可成為一個企業的盈利模式,其就有了可持續性的產業化運行機制。 (作者是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