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晚上7點左右,伴隨著呼呼作響的狂風(fēng),一大片烏云向南昌城上空籠罩而來。沒過多久,暴雨傾盆而下,加之接連不斷閃電,為晚高峰的南昌上演了一場“災(zāi)難大片”。江西省氣象臺發(fā)布了雷電黃色預(yù)警信號,提醒市民出行注意安全,夜晚要盡量避免外出。(6月3日《南昌晚報》)善意的提醒不是僅有南昌在做。翻開各地媒體,你都會發(fā)現(xiàn)這種四季歌的善意提醒,都比汪峰幸運的多。汪峰是天天要“上頭條”,結(jié)果依然是事與愿違。可是,大雨就是很任性,年年都在雨季驕傲的“上頭條”。可是,善意的提醒,善意的“上頭條”,也難以阻止死神的腳步。
這個暴雨來臨的季節(jié),往昔的“舊聞”再次成為了不新的“新聞”:一對母子夜晚出行遭遇暴雨,跌落于路邊的河里;一位小學(xué)生放學(xué),因為雨水較大看不清路面,被窨井吞噬;老漢早起賣菜,遭遇暴雨不幸遇難;樓房被暴雨浸泡,根基受損傾斜;一駕駛員把車子開進了過路涵洞被淹死。相同的是新聞內(nèi)容,要說有什么不同,也僅僅是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在這個“城市看海”的劇情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消失的風(fēng)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悲劇的主角。
想起一首小時候喜歡聽的歌,是那樣的富有詩意: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可是放到“城市看海”的無奈中,詩意也就隨波逐流了,也就蕩然無存了。2013年7月7日,湖北省武漢市遭遇五年最強降雨,其中漢陽馬倉湖路,漬水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最深處水深達2米,大量群眾被困。當(dāng)?shù)貙W(xué)生上學(xué)成了困難的事情,真還沒有難住他們,他們也“蕩起雙槳”,用皮劃艇去上學(xué)。當(dāng)?shù)厥忻裰两襁€保存著“兩男生用充氣橡皮艇擺渡女生上學(xué)”的感人圖片。如此“蕩起雙槳”何來詩情畫意?徒留“一河”感嘆的浪花了。
暴雨季節(jié)再次來臨,有的城市在提醒,有的城市在排水,有的城市在呼吁。也有的地方很“善良”,他們不是用提醒去“嚇唬”市民,而是“寬心”。安徽阜陽5月15日就遭遇了大暴雨,當(dāng)?shù)卣煌诿襟w上發(fā)布消息:《別害怕,明天暴雨就走了》。城市安全,豈能依靠暴雨走了,走了的暴雨就不會來了嗎?
今年,有一個詞火了-----“海綿城市”。是說要讓城市成為吸水的海綿。這確實值得期待。但是,眼下的問題是,建設(shè)“海綿城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xiàn)的,目前還猶如海市蜃樓。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確保安全?這需要有一張應(yīng)急的“雨天出行安全路線圖”,依據(jù)往年出事地點,劃出危險區(qū)域,讓市民繞道行駛,也應(yīng)該加強這些區(qū)域和部位的整治,確保雨季安全。當(dāng)然,筆者更希望的是,我們的“海綿城市”早日走出紙面,快快實施和推進。但愿到了那一天,暴雨季節(jié),我們能不再需要無奈的“蕩起雙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