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上午,記者從嘉興市2014年度生態省建設和“811”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行動工作匯報會上獲悉,去年,我市緊緊圍繞“生態立市”戰略,實施“五水共治”、“四邊三化”、“大氣污染綜合整治”、“三改一拆”和“重污染高耗能行業整治提升”等行動,在生態市建設特別是水環境綜合治理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2014年,我市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考核為優秀,這是自從我省實施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考核以來,嘉興大市首次獲得年度考核優秀!
我們一起里治水
劣Ⅴ類斷面持續減少
主要污染物濃度在降低
年度交接斷面水質考核就像千米長跑,想“沖優”,越到最后越不能松懈。去年1月至7月,嘉興大市交接斷面水質考核已經達到優秀,但8月和9月由于總磷濃度再次上升,致使前三季度考核結果又降為合格。為爭取我市年度跨行政區域交接斷面水質考核優秀,市生態辦在去年的最后兩個月對全市縣級以上出境斷面水質改善情況進行考核。各縣(市、區)經過兩個月的奮力沖刺,終于取得了好成績。
根據嘉興市環境監測站的監測結果,去年1月至12月,全市67個市控以上地表水監測斷面中,Ⅲ類1個(嘉善太浦河水廠),Ⅳ類20個、Ⅴ類30個、劣Ⅴ類16個,分別占1.5%、29.8%、44.8%和23.9%,與2013年相比,Ⅲ類、Ⅳ類、Ⅴ類分別增加1個、4個、3個,劣Ⅴ類減少8個;斷面主要污染物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總磷平均濃度為6.18mg/L、1.65mg/L和0.262mg/L,與2013年相比,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分別降低了0.2%、10.8%、24.9%。
往年,嘉興大市的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年度考核均為合格,此次首次達到優秀,可謂連跳兩級,這與去年我市緊緊圍繞“五水共治”,大力實施“清三河”、推進污水管網建設、實施重污染高耗能行業整治提升等行動密不可分。
河道“三清三化”整治
打造市民親水線
去年,我市圍繞河道“三清三化”,即清淤、清障、清水,潔化、綠化、美化,打造了一條市民親水線。全市共完成河道整治約800公里,累計完成河道綠化814公里,面積7980畝,新增河岸綠化400公里、綠化面積200公頃。對12800公里的河道實施保潔,保潔水域面積265.63平方公里,河道保潔率達到98.46%。
科技力量也成為水環境綜合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去年,我市輪訓了700多名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技術人員,與中科院和省科技廳建立戰略合作,在嘉興建設了150平方公里的中科院“五水共治”示范區。一年來,在市區二環以內的14條河道里種植了長度15公里的水生植物,河道水體修復與景觀建設成效顯現。
污水收集管網是一項重要的環保基礎設施,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扎實了,治污效果才能有效體現。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新建污水收集管網566.7公里,完成141.7%;新增入網企業3395家,超額完成2500家的年度任務;積極推進雨污分流改造,改造管網56.766公里;累計處理污水3.46億立方米,完成COD減排11.3萬噸,氨氮減排6795噸,分別完成年度減排任務的102.7%和113.2%。
此外,我市著力突圍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截至去年12月1日,全市已累計拆除豬舍925.56萬平方米,生豬存欄量從2月底的288.97萬頭減少至120.83萬頭,減少了168.14萬頭。
“河長制”進一步完善
治水新生力量不斷涌現
我市全面實施“河長制”以來,不斷對這項制度進行完善,去年更是進一步強化了河長治水機制。
過去的一年,各縣(市、區)創新了“河道認領制”、“義務監督員制度”、“責任田、護河公約制度”等治水新機制,新增了一批“浜長”、“段長”、“公里長”、“堤長”、“民間河長”、“河道警長”等治水新生力量。目前,全市共有市級河長17位、縣級河長225位、鎮級河長1455位、村級河長3468位,全市1.3萬公里河道實現全覆蓋。
經過為期一天半的考核,省督查組對我市過去一年的生態建設工作的評價是:嘉興緊緊圍繞“生態立市”戰略,以實施“811”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行動為抓手,以“五水共治”、“四邊三化”、“大氣污染綜合整治”、“三改一拆”和“重污染高耗能行業整治提升”等行動為載體,全面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加快建設以綠色、低碳、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生態型城市,努力打造了“水清岸綠天藍、宜業宜居宜游、富饒和諧幸福”的江南水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