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九五”到“十二五”,滇池治理投入了不少錢,這些錢都花到哪里去了?如何正確看待滇池治理項目的投入與產出?云南農業(yè)大學教授、云南省政府滇池治理專家督導組成員張乃明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由于滇池處于昆明主城的下游,相對封閉,且自然補水量小,因此滇池治理的難度遠大于其他湖泊。
從“九五”到“十一五”末,滇池治理已累計投入200多億元,其中相當一部分投資用到了城市環(huán)境基礎設施建設上,應理性看待滇池治理項目的投入與產出。針對目前滇池治理的項目存在缺乏效益跟蹤和評估的問題,他建議,應建立項目效益后評估機制,最大限度發(fā)揮投資效益。
有多難?
“三大特殊性”致治理難度大
“之所以要投入錢去解決滇池的污染問題,就是因為滇池污染非常嚴重,是國內富營養(yǎng)化最嚴重的湖泊,因此,我們需要認識到滇池治理的艱巨性。”
張乃明介紹,滇池作為一個高原淺水湖泊,是整個國家乃至世界都很關注的湖泊。因為滇池是“三河三湖”治理的重點,“九五”以來,國家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從中央到地方、到昆明投入了不少的資金。其中,“九五”、“十五”有47億,“十一五”投入171億,“十二五”則規(guī)劃投入420億。
表面上看,滇池治理投資數額不小,那么應該如何看待湖泊治理的投資問題呢?張乃明認為,首先應該從湖泊本身污染的程度來看待。“之所以要投入錢去解決滇池的污染問題,就是因為滇池污染非常嚴重,是國內富營養(yǎng)化最嚴重的湖泊,因此,我們需要認識到滇池治理的艱巨性。”
“湖泊污染容易治理難,這是所有污染湖泊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張乃明表示,滇池有三個方面的特殊性使其在治理的難度、壓力上比其他湖泊更大。滇池處于省會城市昆明的下游,盡管建設了許多污水處理廠,但并沒有實現城市污水100%的全收集, 目前仍然有少量污水會流入滇池。“雖然近年來采取了不少措施使得滇池的污染負荷在減少,水質在不斷改善,但是改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張乃明表示,一個理想的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流域面積和水面面積的比例越大越好,流域面積越大,積水匯水區(qū)越大,補充的來水量也就越大。滇池2920平方公里的流域里,能夠給滇池補水的河道都存在“源近流短”的共性特點,也就是說河道的源頭到滇池的距離很短,流距很近。而且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河道都是流經城市的,經過城市的河道都會增加污染負荷,導致補充滇池天然生態(tài)的清潔水數量非常少,這在全國同類型湖泊中也是最少的湖泊之一。
此外,滇池是一個半封閉的湖泊,因此就不可能存在短時間大范圍的換水條件,這也是滇池治理艱巨性的重要原因。
錢花哪了?
相當一部分用于城市環(huán)境建設
“比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與之配套的管網建設、截污管網的建設,河道的整治以及河道兩邊道路的綠化、美化實際上都是與滇池治理的工程相互交叉的。”
張乃明說,經過“九五”到“十二五”的治理,滇池治理投入那么多錢,其實是有成效的,只是成效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快,所以不少人都會發(fā)出這樣的一個疑問:滇池治理投入那么多錢,成效在哪里?
事實上, 過去的5—10年里,昆明人口在不斷增加,經濟也在高速地發(fā)展,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滇池的水質在緩慢地向好的方向改善,標志就是富營養(yǎng)化指數、總氮、總磷濃度都有降低的趨勢。“滇池屬于國內富營養(yǎng)化程度最重的湖泊之一,但是在人口增加、經濟發(fā)展的前提下,滇池水體沒有惡化,而且還有很大的改善,這本身就是滇池治理的成效。”
此外, 從直觀上來看,現在走到滇池邊已經沒有黑臭的味道了,滇池已經告別黑臭時代。
滇池投資到底多了還是少了?投入滇池的錢花得值得還是不值得?張乃明表示,用最少的錢將滇池的問題解決好,是大家所共同期待的。滇池十幾年來的投資表面上看來是個很大的數字,但是細細分析下來,有些是直接用在滇池治理上的,有些是間接的用在滇池治理上的。
張乃明分析,滇池是一個城市湖泊,要治理滇池就要把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統(tǒng)籌起來,所以城市的很多基礎設施建設,很大一部分都是跟滇池治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滇池,城市河道也需要整治,污水處理廠也需要建設。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有相當一部分滇池治理的投資實際上是用在了城市的環(huán)境基礎設施建設上了,從統(tǒng)計口徑上來講,滇池治理的資金與城市建設的資金存在一個交叉在里面。“比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與之配套的管網建設、截污管網的建設,河道的整治以及河道兩邊道路的綠化、美化實際上都是與滇池治理的工程相互交叉的。”
如何保證預期?
滇池治理缺乏效益跟蹤和評估
“比如一個滇池治理項目投入多少錢,建成之后是否達到預期的效益,沒有評估、跟蹤與考核,這樣使得投資的效益沒有最大限度地發(fā)揮。”
張乃明指出,也正因為昆明與滇池密不可分,所以過去滇池治理的指導思想上,過于以爭取項目的思路去考慮問題。“過去為了向上級爭取更多的資金,在做規(guī)劃項目的時候,有盲目將其撐大的傾向。”
此外,滇池治理的項目屬于公益性的項目,在去做這些項目時,沒有“少花錢多辦事”的理念,在很多滇池治理的項目中都存在這個問題。
“滇池治理的項目缺乏效益跟蹤和評估,比如一個滇池治理項目投入多少錢,建成之后是否達到預期地效益,沒有評估、跟蹤與考核,這樣使得投資的效益沒有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張乃明表示, 滇池治理的項目中,有些項目的效益是慢慢顯現的,有些則是立竿見影的。如何評估這些滇池治理項目的效益呢?那就應該建立滇池治理項目效益后評估機制。“哪些類型的項目竣工之后多久需要評估,評估費用由誰承擔,這些都需要有個具體的規(guī)范。”
張乃明表示,環(huán)湖生態(tài)建設對滇池治理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項工程,但通過調研發(fā)現,昆明不少濕地建成后,原來規(guī)劃的對水質的凈化功能都打了折扣。很多濕地的景觀效果是好的,但環(huán)境效益卻不是很明顯。“應該根據每塊濕地的具體情況做一個排查,對環(huán)境效益做一個評估,對嚴重偏離設計要求的,進行改進。還需要建立長效的濕地管護機制,將濕地環(huán)境效益發(fā)揮到最大。”
比如,有的濕地是有明確的進水和出水口的,在進水和出水口進行連續(xù)的監(jiān)測,就可以對其環(huán)境效益進行評估,而有些濕地的功能主要是攔截污水的最后一道屏障。“不同的濕地應該建立不同的評估規(guī)范,應該監(jiān)測多長時間,怎么監(jiān)測都應該有明確的規(guī)范。”
張乃明坦言,從“九五”到“十二五”,普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項目的統(tǒng)籌上并不是很好。比如,昆明是全國建設污水處理廠最多的一個省會城市,但是管網卻非常落后。污水處理廠建好了,管網不配套,不能做到設計規(guī)模的收集,這樣建設污水處理廠的效益就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如果能做到項目的統(tǒng)籌,是可以把有限的投入發(fā)揮出更大的效益的。”
市民該怎么做?
節(jié)約用水不亂扔垃圾
“如果每個市民都有節(jié)約用水意識,少用水就少排水,排水少了,增量的污染就會減少。”
目前,滇池的主要污染源已經由以前的工業(yè)污染為主轉化為以生活污染為主,農業(yè)面源污染次之。從普通市民的角度,如何減少滇池的生活污染源呢?張乃明提出,人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水的用量不斷提高,減少生活源污染就應該從節(jié)約用水做起,這是源頭減污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每個市民都有節(jié)約用水意識,少用水就少排水,排水少了,增量的污染就會減少。”
此外,滇池的污染源中,城市面源污染的負荷量較大。研究表明,學校、醫(yī)院、公共場所不同的功能區(qū),下雨后的形成的地表徑流的氮磷濃度是不一樣的。如果每個人都不亂扔垃圾,保持城市的清潔,就能為滇池治理出一份力。
同時,要讓污水處理廠等環(huán)境設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作用,有些污水處理廠“干季吃不飽,雨季消化不了”的問題也有待解決。
針對滇池周邊農業(yè)面源污染的問題,張乃明表示,目前,滇池周邊農業(yè)面源中污染較大的是養(yǎng)殖業(yè)的糞便、種植業(yè)利用率較低的化肥等。但農業(yè)發(fā)展與農業(yè)面源污染控制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對農業(yè)進行產業(yè)結構調整,發(fā)展環(huán)境友好型農業(yè),通過技術進步的方法是可以解決農業(yè)面源污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