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璧山沿河路,每隔幾百米就會有一個指示牌,上面寫著中水供應點,環衛車輛悉數到供應點打開水閥加水。
環衛工人何師傅說,中水,大部分老百姓都不懂,其實就是生產、生活污水經過初步處理后,再凈化產生的再生水,說白了就是污水處理后的二次利用。
由于中水的水源是生產生活污水,我們對水質的好壞以及味道打上了疑問。璧山潔源排水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長虹拿出一個礦泉水瓶,順手打開中水取水點的一個水龍頭,裝上滿瓶中水,告訴我們,這些水其實和自來水區別不大,水質透明度高,清潔無異味。
璧山區緊鄰重慶主城,是西部典型的水資源匱乏區。全區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550立方米,為全市人平資源量的1/3,全國人平的1/4。去年工業產值接近1400億元大關,用水緊缺問題也日益凸顯。
為破解用水瓶頸,璧山區近幾年開展了系列的骨干水源工程建設,同時也打起了城區生產、生活用水的主意。2010年璧山區率先在重慶市實施了污水處理中水回用工程。目前,璧山城區每天能處理污水2.5萬噸、生成中水0.7萬噸,一部分排入璧南河,用于河流補充凈化循環,其余的經深度處理,達到中水標準后,用于市政、灌溉、消防、生態養護。”
在璧山區污水處理廠車間我們看到,大量的生產生活用水,經過基本的污水處理工藝后,通過活性炭吸附過濾,然后氯化消毒,便產生了中水,通過加壓,直接進入城區中水管網。
張長虹算了一筆賬:“中水的處理成本大概是每立方米0.8元,市場上的自來水每立方米3.62元,用一噸中水可節約費用約2.82元,如今璧山城區每天僅市政綠化用水就要1500噸左右,一天可節約支出3000元,一年下來就是100多萬元。”
筆者看到璧山城區目前有大量的中水依舊流入了城區璧南河,由于璧南河無來水,中水的流入適時可更換水體,對河中水質優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大量的中水流入河中,沿河的青山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幾個大型工廠的工業用水,也全部將其作為用水水源,加大了中水的再次利用,緩解工業用水困境的同時,降低的工業用水成本也是一個可觀的效益。
目前璧山區正抓緊建設中水回用工程二期工程,全面建成后日處理中水量將提升到2萬立方米,屆時中水利用帶來的效益將更加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