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到夏天,市區的一些河道就散發出一股難聞的氣味,死水一潭。現在通過政府下決心科學治理以后,水質明顯清澈了,也沒有了味道,空氣也清新了,這是鎮江市政府為百姓做的一件大好事。”江蘇省鎮江市民劉志祥大爺說。
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之初,鎮江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從保障和改變民生入手,將“一湖九河”污水治理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今年6月的監測報告顯示,“一湖九河”水質明顯改善,基本消除了黑臭現象。當人們為取得的成績感到欣慰之際,住建部門又將目光瞄向了更深層面的城建難題——面源污染治理。
面源污染為何要治理?
“我們在‘一湖九河’治理過程中發現一個規律性問題,只要一下雨,水質就會明顯變差。當前,我們采用的是換水方式,一般要用幾天時間才能將水體換一遍。”鎮江市給排水管理處副處長趙寶康如是說。
雨水造成的污染,這是原有城市化模式造成的問題。灰色設施(水泥、管道)為主的排水系統導致了兩大問題的產生。一是遇到強降雨時,短時間內,雨水來不及通過管道排出就會外溢或是積水,城市內澇頻繁發生;另一個問題是與內澇相伴而生的初期雨水污染問題,即城市的面源污染問題。面源污染是指在城市范圍之內,伴隨雨水落下,形成地表徑流的同時,雨水就受到了第一次污染,然后通過收水溝頭,排入城市管網,而雨水管網有沉積物、有污水、有底泥,特別是管網內雨水峰值期,擊起沉渣,形成二次污染,兩次污染疊加,通過雨水管網排入“一湖九河”。
鎮江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的一份調查顯示,初期雨水對河道污染的占比已達到了60%至70%。
面源污染怎么來治理?
是依賴傳統的老思路,就排水談排水,就管道談管道,還是面對新問題、尋找新思路、探索新方法?住建部門沒有閉門造車,他們敞開視野,思考和搜索目光擴大到了世界范圍,因此美國西雅圖的低影響開發雨洪管理新技術進入了視線。
2012年,《鎮江市城市排水規劃》編制完成并獲得了省一等獎。日前,作為全國第一份、具有示范意義的《鎮江市面源污染控制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市政府發布實施。鎮江市給排水管理處處長胡堅說:“這兩份規劃將按照源頭消減、過程控制和末端處理的總體原則,采用‘綠色灰色(管網)’結合的方案,著力解決城市面源污染和內澇防治的綜合解決方案。而綠色的核心就是指低影響開發技術。”
結合鎮江實際,參與了《鎮江市面源污染控制規劃》編制的佘年教授解釋說,為什么在城市化之前,鎮江的許多農村沒有內澇?因為有水塘、溝渠、農田……雨水在源頭就已經被蓄住。城市化之后,地表被硬化,雨水落下后,大量的雨水只能匯向管道,短時間內會給管道帶來很大負荷。而低影響開發,就是要因地制宜,利用雨水花園、綠色屋頂、植被淺溝和透水鋪裝、水塘濕地等生態綠色基礎設施,讓雨水充分就地或就近下滲,同時利用土地、植被進行滯蓄和滲濾處理,讓大部分徑流雨水變成地下水,剩下的水才會進入管網。
對于全新的低影響開發技術,鎮江市給排水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很有信心。“這樣的生態理念,我們不是沒有嘗試過,金山湖路就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排水系統,這幾年的多場強降雨之后沒有積水,這就證明了生態方案是可行的。”
據了解,今后,鎮江市內新開發的地塊都將按新的規劃要求來引導這些地方采用新的低影響技術。目前南方的一些先進城市已經規定,小區開發之后,其管道徑流總量不能超過開發前的徑流總量,這正倒逼著城市建設者們進行理念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