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水管網,俗稱下水道,被稱為“城市的良心”。這幾年,每次我國城市因暴雨招致內澇,排水管網必成輿論焦點。前年的北京“7·21”特大暴雨讓人記憶猶新;今年最年輕的城市深圳被水淹了;就在前天,“紅色暴雨”襲擊廣州,城區多處水浸……
暴雨的光臨擾亂了城市節奏,是我國的防澇標準太低讓水浸城市頻頻發生呢,還是極端氣候太兇猛,讓國內城市頻頻中招呢?我們如何避免水浸成為城市的通病呢?其實展望全球,國內外城市為解決水浸都付出不同的努力,如巴黎下水道工程、芝加哥隧道水庫工程、東京江戶川深隧等。
文/ 記者劉幸
廣州今年超“一年一遇”暴雨已達5次
1.降水強度呈上升趨勢
市氣象部門的統計顯示,近十年來廣州呈現降雨日數逐漸減少,而降雨強度略微增加的趨勢。降雨強度的增加,也產生了一個新名詞“雨島”,并獲得市水務局的官方承認。在百姓日常感覺中,這幾年短期降雨強度在增加,昔日10年一遇降雨如今成了2年一遇的降雨。
據市三防部門今年公開的暴雨信息,2014年截至目前為止,廣州出現超過一年一遇暴雨的次數已經達到5次;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12年有記錄的超過一年一遇暴雨的次數超過6次,去年至少4次。
2.排水管道設計標準偏低
其次,包括廣州、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排水能力先天性不足!新中國成立后,國內各大城市學習前蘇聯,包括城市排水系統,因此如北京市、深圳市排水系統就以抵御1~2年一遇的暴雨為主。
廣州中心城區現有的6000多公里排水管網中,83%的排水管道設計標準為“一年一遇”,9%達到“兩年一遇”,部分地區甚至為“半年一遇”,僅有崗頂等少數地區經過這幾年的改造成為“五年一遇”。
30年前深圳尚為一個漁村,如今已經是繁華大都市,人口超千萬;而廣州郊區的白云區、天河區,30年后也已是城市最為繁華的一部分,但是下水道的能力并沒有同步增加。據悉,廣州的雨水排水管網自從六運會前后對排水系統改造后,至今已有20多年未再大規模系統調整。
就以廣州人最為熟悉的沙河涌為例,上世紀90年代前,沙河涌兩側還是農田,本身有蓄水能力,沙河涌流域周邊從未有內澇之憂,而城市硬底化之后,沙河涌集中了周邊道路的雨水,由于未達抵御20年一遇洪水的要求,天河一立交往往成為水浸黑點。
此外,地面硬質化,九成以上降水需靠管網排走,大量綠地、濕地、水塘消失,城市“硬底化”,以致一到下雨,雨水難以收集和自排。直至亞運會前后,廣州開挖白云湖與海珠湖,方告別了廣州蓄洪水域面積一年不如一年的情況。
3.居民直排污染物增加
過去城市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相對較低,城市環境污染相對較低,即使排水不暢造成水浸和內澇,地面積水也相對較為清潔。但現在,廣州人口超過1000萬,且建筑密集,居民排放污染物的增加,特別在城中村,記者在黃埔大道東的車陂涌一帶看見,居民甚至直接將大便等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涌,車陂涌成了排污涌。
尋求“深隧”破解城市排水難題
如何破解當下城市的難題呢?在廣州市水務局的計劃之中,東濠涌深隧通過孖魚崗涌豎井、中山三路豎井、玉帶濠豎井與淺層系統連接。整個工程資金約6.9億元。工程建成后,可削減東濠涌和新河浦涌流域雨季合流污水和初期雨水70%以上的污染,提高流域內合流干渠的排水標準到10年一遇。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市政工程設計院教授張杰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表示,東濠涌深隧建成后,遇到5年一遇的暴雨,現有29個水浸點(積水超過20厘米)中,能消滅12個,其他17個依然有水浸,但是能減少水浸程度。
市水務局測算得出,東濠涌深隧能帶來經濟效益,主要表現在改善水環境后減少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等的間接效益,減少流域內城市內澇,保護流域內居民的財產安全。50年內,因東濠涌深隧的實施能有效防止內澇20次,每次內澇按照2億元計算,節省的經濟損失靜態價值為40億元。
什么是“深隧”呢?專家們解釋說,“深隧”是一條埋在地下深處的人工排水隧道。目前,廣州市地鐵多在45米左右深,有的更深,因此一旦廣州開挖“深隧”,將在50米左右的空間。
那么“深隧”具體如何操作呢?記者現場了解到,一旦下暴雨,當降雨量超過淺層排水系統負荷的時候,多余的水可以流進“深隧”,暫時儲存起來;一旦長期干旱,開啟地下泵站,可將“深隧”里的水抽到河涌實現調水補水,或者用于城市綠化澆水。
同時,建設“深隧”后,也有利于解決城市初雨污染和污水排入河涌的問題。因為“深隧”把初期雨水和溢流污水收集后,可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減少對河涌污染。
廣州排水系統
廣州中心城區現有6000多公里排水管網,其中83%達到一年一遇的重現期標準,一年一遇即意味著排水系統可應對每小時36毫米的降水量;
僅有9%達到兩年一遇的標準,可抵御58毫米/小時的短時強降雨;
其他部分地區甚至為“半年一遇”,僅有崗頂、天河一立交、暨大等少數重點地區改為“五年一遇”,能抵御69毫米/小時的短時暴雨。
“蘇聯標準”為一年一遇
作為國民經濟計劃的具體化和延續,中國在1953年至1957年之間將“蘇聯模式”引入城市規劃,國內各城市在這一時期開始采用一整套以蘇聯為標準的定額指標。但由于前蘇聯位于高寒地區,大部分地區降水較少,排水系統設計上較為保守,多數排水管道為抵抗一年一遇降雨標準,這給當下中國城市排澇標準過低埋下了伏筆。北京就是從5到10米深的地下建設排水管網,但是2012年的一場暴雨,讓受浸區域口徑小,難以對付大流量的來水的弱點暴露了出來。
至于廣州,原市政園林局總工程師馮海濤告訴記者,當時主要是照抄蘇聯進行城市建設相關標準,按照其格式照抄來用,包括城市規劃、城市功能結構定位等。1955 年,國家城建部門安排7位蘇聯城市規劃專家工作組到廣州市,“指導”城市總體規劃工作。
具體到排水管網來說,廣州中心城區則參照蘇聯標準,按照“一年一遇”要求,在5到10米深的地下建設排水管網,口徑很小,難以對付大流量的來水。時過境遷,當下就連北京都要求城市排水管道按照“兩年一遇”標準要求建設。
巴黎下水道 卡車可以開進去
巴黎下水道起建于19世紀50年代,當時巴黎暴發了大規模霍亂,執政者奧斯曼1854年讓貝爾格朗具體負責施工。到1878年為止,貝爾格朗和他的工人們修建了600公里長的下水道。
經過近150年的建設,巴黎下水道不斷延伸,經過了無數次的改進,直到現在長達約2400公里,均處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兩個人疊起來都摸不到頂,一輛卡車可以開進去;水道縱橫交錯,密如蛛網,規模遠超巴黎地鐵;巴黎人甚至將其開發成了一個下水道博物館,向世人介紹他們的成就。
巴黎下水道一共有約2.6萬個下水道蓋、6000多個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專業維護工,這相當于廣州現有專業排水搶險人員總人數(約600人)的2倍有余。
在21世紀之交,得益于比地鐵還長的下水道,巴黎便完成了對城市廢水和雨水的100%完全收集,然后輸送至現有4座污水處理廠,日凈化水能力為300多萬立方米,凈化后的水排入塞納河,還塞納河一個免受污染的水質。
東京下水道 地下河深達60米
東京地下排水系統主要是為避免受到臺風雨水災害的侵襲而建的。這一系統于1992年開工,2006年竣工,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系統,其排水標準是“五至十年一遇”,由一連串混凝土立坑構成,地下河深達60米,最大的下水道直徑在12米左右。建設過程中,上游的洪水首先被分流,不再進入東京市內,而市內則有深隧收集雨水、污水。
東京的雨水有兩種渠道可以疏通: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會通過各種建筑的排水管,以及路邊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積排放管道,最終通過大支流排入大海;其余地域的雨水,會隨著每棟建筑的排水系統進入公共排雨管,再隨下水道系統的凈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東京下水道的每一個檢查井都有一個8位數編號,知道編號就能便于維修人員迅速定位。
為了保證排水道的暢通,東京下水道局規定,一些不溶于水的洗手間垃圾不允許直接排到下水道,而要先通過垃圾分類系統進行處理。此外,烹飪產生的油污也不允許直接導入下水道中。
芝加哥深隧 投資達300億美元
為了保護密歇根湖,芝加哥已經為此努力了幾十年。芝加哥深隧分為一期而二期,第一期項目從1975年開始投入建設,2006年底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綿延109.4英里的深層、大直徑的巖石隧道,投資300億美元,可以提供23億加侖(8700萬立方米)的容積;第二期項目主要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同時兼顧面源污染,主要項目是建設3個地面大水庫。
芝加哥與廣州相似,也是雨污合流制的系統,也是有水系環繞整個城市,整個隧道建設在2005年就完成。
而深隧的系統應該與整個水系和水循環系統結合,深隧只是防洪排澇和控制污染的一環,在芝加哥當時規劃這一系統的時候,芝加哥只剩下兩個種類的魚可以在河里存活;系統建成后,魚類增加到70多種。
青島 百年前排水系統至今功勛卓著
這幾年,內地網民將青島看成國內唯一不會淹沒的城市。據統計,當年德國人修的地下排水設施主要有兩種形式:地下是管道和暗渠,地上是明渠。第一批修建的暗渠集中在龍口路、江蘇路、安徽路、中山路一帶。德國人總共修了12個排水系統,相互獨立又彼此連接,暗渠總長度為5464米。暗渠都是埋在地下2米,直徑最粗半米,細的如同手腕粗;管道則是用燒制的陶瓷管,每截2米左右,帶螺絲口。管道接口麻紗外面瀝青封口,一般多為一米半到2米長的短管,方便檢修。明渠和暗渠,每隔50米就修挖隧道,用雨篦子分流,擋住隨雨水沖刷而來的泥沙。
48%市民認為廣州水浸街情況“有改善”
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昨日發布“市政排水廣州市民看法”民調。調查顯示,近五成市民認為今年以來“水浸街”情況有所改善,但仍然嚴重。對廣州市政設施的排水能力,表示“不滿意”和“不太滿意”的市民合計達34%。
對今年以來廣州下雨“水浸街”的情況,市民多認為較往年“有改善”,比例為48%,認為“沒變化”的人有31%,還有12%的人認為“更差了”。
對廣州市政設施的排水能力,表示“不滿意”和“不太滿意”的市民合計為34%,而“滿意”和“比較滿意”的人為21%。還有41%的人表示“一般”。
分析發現,在外圍城區(花都區、南沙區、從化區和增城區)和周邊城區(白云區、黃埔區、番禺區),認為“水浸街”嚴重的市民更多,選擇了“嚴重”和“比較嚴重”的比例分別達49%和50%,而中心城區(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和天河區)選擇該選項的受訪者比例為42%。
在不同收入人群中,低收入市民更感下雨天“水浸街”嚴重,比例為50%,明顯高于高收入者12個百分點。“水浸街”對生活的影響,低收入者感受也更深,比較高收入者高出11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