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排水集團首度披露了今年城區的橋區防汛布控方案,防汛布控將采用點、線、面結合的方式:重點保障未改造泵站所屬橋區、以往易滯水地點和重點保障環路;而隨著去年城區20個橋區泵站改造升級,玉泉營、大鐘寺、左安門等昔日易積水橋區,今年無需再被列為重點布控區域。
今年汛期,北京排水集團搶險大隊定點值守地點共有13處:4處易積水點,分別為上清橋、金安橋、張儀村、一畝園;9處正在進行改造的泵站所在,分別位于豐南、六里橋、雙橋、東北旺、大望路、北蜂窩、馬家堡、百子灣、上地南泵站。
“根據處置預案,汛期搶險時,每個橋區要保證有兩個搶險單元,每個單元事先要設計兩條支援路線,對每個橋區至少要設計兩套抽排方案。”集團副總張建新說。
跟去年相比,排水集團今年的防汛布控方案又一大變化是:汛期城區搶險大隊集結點由一個增加至六個,當接到暴雨和防汛預警,搶險隊員和設備就會迅速到達這些集結點,以便更迅速地趕到值守或搶險區域。這六個集結點是:大望路基點、六里橋基點、和平里基點、玉泉營基點、清河基點、旱河路基點。
根據天氣預報情況,防汛保障分為三個預警級別:當天氣預報未來12小時內城區有10毫米以上降雨或局地暴雨并伴有短時雷電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9支定點值守搶險單元到現場備勤;當出現藍色汛情預警時,19支定點值守搶險單元到現場備勤;而當出現黃色汛情預警及更嚴重的預警級別時,排水集團會啟動特級響應,屆時28個搶險單元全部到現場備勤。
現場
搶險設備抵達5分鐘即可抽水
昨日上午烈日炎炎,站在一臺“龍吸水”的駕駛室左后方,防汛搶險隊員左立山面前布滿花花綠綠按鈕的操作臺,就是眼前這個體重16噸大塊頭的大腦。
左立山相繼按下了標有“支腿伸出”和“支腿下”的綠色按鈕,車輛尾部兩側輪胎靠后的位置,立刻亮起了黃色的旋轉警示燈,呈“T”字的兩個鋼結構支腿緩緩伸出車外,當兩側支腿同時向外伸出半米左右時,最下端的“龍爪”又在液壓軸的帶動下下推,穩穩撐住地面的一剎那,也把車輛尾部向上抬了約10厘米。霎時,由直徑三四十厘米的吸水口和出水口金屬管組成的“龍身”已經鉚足了勁,特別是位于車尾的銀色吸水口,微微向地面傾斜,如同一個張開大口的龍首,隨時會把應急搶險大隊院內水管里的存水一飲而盡。
看到搶險設備都到位了,搶險大隊大隊長一掐表:4分22秒。在設備抵達搶險位置后,搶險隊員展開操作的時間都不會超過5分鐘,便可以開始抽升橋區積水。
追蹤
今年汛期過蓮花橋踏實了
在去年通過泵站改造,相繼“消滅”了玉泉營和豐益橋這西南三環的兩大積水點后,改造難度最大的蓮花橋橋區如何了?今年汛期,上下班經過蓮花橋的市民可以踏實了,因為蓮花橋泵站已經完成升級改造,今后下雨時還想在這里“看海”,基本不可能了。
參與改造工程的排水集團工程師趙宏偉介紹,考慮到蓮花橋區蝴蝶振翅般的地形和遍布的地鐵站口,最終在東南角和西南角各修建了2座蓄水池,容積共11642.1立方米,蓄水池可將雨水留住,用于綠化。改造完成后,蓮花橋區泵站和調蓄池系統的排水標準也達到了“十年一遇”。
“在本市去年改造的20個橋區中,蓮花橋泵站改造最為復雜。”趙宏偉說,蓮花橋改造了現有泵站,增加了收水能力,還增加雨水管道寬度和排水口。瞬時雨量較大時,泵站值守人員一旦發現四臺水泵的抽升能力不夠用,會立即打開立交橋橋區的蓄水池進水閘門,把雨水“請”入這座深達20多米的地下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