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是我國水量僅次于長江的第二大江河。數據顯示,盡管珠江流域水環境質量總體良好,但仍有約25%的斷面水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約12%受到較嚴重的污染。
還珠江以清澈,到底難點在哪里?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廳長李清認為,難點在多頭管理、跨區域管理。于是一個跨區域共治珠江的行動大幕拉開了。
2013年6月,“愛我珠江親水節”在廣東省佛山市舉行,廣州、佛山、肇慶、清遠四市動員市民大力支持并積極參與水環境治理,同時還將各自把污水截留處理好,由此,一場“南粵水更清行動”在四城拉開序幕。
與下游廣東各地級城市大張旗鼓開展聯防共治遙相呼應,去年7月,廣東與上游的廣西開展了更為緊密的合作,兩省區共同提出“兩廣”聯手共同建設西江生態走廊。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廳長李清說,廣東、廣西兩省區環保部門聯合簽署了兩省區跨界河流水污染聯防聯治協作框架協議,這標志著粵桂兩省區建立了珠江流域上下游水環境聯防聯治管理、跨行政區交界斷面水質達標管理、省區污染事故應急協調處理等合作機制,為深化粵桂兩省區環保合作、協調解決跨省區流域重大環境問題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廣東還與湖南簽訂了《湘粵兩省跨界河流水污染聯防聯控協作框架協議》,初步建立起與鄰近兄弟省區的跨界河流水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
珠江流域“兩廣”、“湖廣”的聯控治水行動,得到了流域內省區更廣泛的響應。去年9月在貴陽召開的泛珠三角區域環境保護第九次聯席會議上,泛珠三角區域11個省、自治區及特別行政區圍繞區域污染防治、聯合執法、環境監測等層面進行“聯防聯控”,保障全流域水環境安全和港澳地區供水安全。地處西江上游的貴州省省長陳敏爾表示,未來貴州將堅守生態環境保護這條發展底線,努力建設珠江上游“生態長城”。泛珠三角區域行政首長在會議上還達成共識:各方要實施“從嚴從緊的環保政策”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跨省區重點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積極構建區域生態安全體系。
事實上,珠江流域的聯合治理,各相關省區早有行動,早在2005年1月,泛珠三角區域“9+2”各方就在北京共同簽署《泛珠三角區域環境保護協議》,明確區域內各方將重點圍繞生態環境保護、水環境保護、大氣污染防治等方面展開合作。
邁入2014年,廣東的治水理念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實施更加緊密的污染防治聯防聯控,形成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的“一盤棋”。并從流域著手,實施流域聯防,在加強省內流域聯防聯控的同時,把視野放得更寬,與廣西、湖南、貴州、江西等地開展水污染防治的聯動,下活珠江流域治水這盤大棋。
今年4月10日,廣東東莞出臺《東莞市石馬河“河長制”實施細則》,將石馬河污染治理管理責任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落實到地方政府。根據《實施細則》,東莞市石馬河流域各鎮政府一把手將作為轄區內水生態環境整治的“河長”,履行第一責任人責任,“河長制”考核結果將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參考。
從西江、到北江,再到東江,珠江三大支流在廣東形成了龐大的流域水系,特別是在珠三角地區,流域內江河無時不受到污染的威脅,李清說,“聯防聯控”已成為廣東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