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剛上班,郭庭平的目光從11樓的辦公室落到窗外200米處的一個建筑物上,空氣透徹干凈,一切清晰可見,他據此評判今天的空氣質量為“良”。這讓他稍顯輕松了一下。
郭庭平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這是他早已習慣的觀測空氣狀況的一個辦法。作為西安市環保局大氣污染控制處的處長助理,郭庭平和他的同事們還要以空氣質量指數(AQI)評判這座城市每一天的空氣優劣,并在空氣“除患”和治霾中制定政策,發揮中樞指揮作用。
2013年,中國環保部在74座國內重點城市開測PM2.5(細顆粒物),后者被發達國家認為是衡量空氣質量最有效的指標。結果顯示, 74個城市的PM2.5年均濃度為72微克/立方米,而西安的這一數據為105微克/立方米,呼吸環境不容樂觀。眾所周知,西方發達國家的重點城市,PM2.5年均濃度一般在10—20微克/立方米。
除了PM2.5,同樣極其“難看”的數據還有:按照AQI評判,西安2013年優良天氣僅占全年天氣的37.8%,遠低于全國74個重點城市60%的平均水平,空氣質量全年處于倒數第8位。
目前,西安的空氣質量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仍排名靠后。關中城市群已成為全國大氣污染較為嚴重的區域之一,被納入全國大氣污染重點防治區域“三區十群”中。
2013年3月,陜西省政府召開全省大氣污染治理專題會議,制定了本屆政府五年行動計劃,后又出臺全國最早的《陜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的地方性法規。西安作為陜西向大氣污染宣戰的主戰場,也將“治污減霾”確定為全市頭號民生工程。
如今,這座仍以煤炭為主要驅動力的西部城市,正在努力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城區工業企業“退城入園”、減煤、控車、抑塵、追究問責等環保行動,努力讓市民呼吸上清潔的空氣。
退出“十大污染城市”之難
白天到晚,郭庭平總是忙個不停。自2013年到西安市環保局大氣污染控制處任職開始,他經常要么一頭扎進電腦里匯總工作安排,要么急沖沖登上面包車,奔往各區縣跟蹤督查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其他同事比我更辛苦,工作都像打仗似的,根本沒有時間休息,否則就會誤事。”他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2013年伊始,陜西加快了治理霧霾的速度,陜西省《“治污降霾?保衛藍天”五年行動計劃(2013—2017)》的主要目標是:以2012年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為基數,到2017年,關中城市PM10(又稱為可吸入顆粒物或飄塵,一般指粒徑在1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年均濃度下降15%以上、二氧化氮年均濃度下降10%以上、二氧化硫年均濃度零增長。
在治污降霾上,關中的狀況“讓人焦慮”。關中生活著陜西省2/3的民眾,GDP亦占全省2/3,消耗的能源占全省1/2多,所以污染物排放集中,常年影響空氣質量的還有東北方向的污染物輸入。從地理上講,關中地處盆地,南有秦嶺阻隔,東部臺源,冬季靜風頻率較高,易發生逆溫現象,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環境容量小,易產生污染物累積效應。
陜西治理空氣壓力最大的城市無疑是西安。作為省會城市,人口眾多,污染物排放量大,擴散條件不利,其治理成敗在陜西乃至北方城市具有示范效應。而在關中五市一區和延安市,按照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評價,最新的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序由好到差依次為:延安、楊凌、銅川、咸陽、寶雞、渭南、西安。
按照陜西省要求,到2017年,西安的PM2.5年均濃度要下降10%以上。以西安2013年的PM2.5年均濃度為起始值計算,4年內下降10%,至94.5微克/立方米。而2013年,74個城市PM2.5年均濃度為72微克/立方米。按此,意味著即使到2017年,西安面對不利的地理氣候條件,跳出74個重點城市后十位的壓力、難度可想而知。
顯然,西安主政者已意識到此問題,要改善城市惡劣的空氣,要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競爭力,西安要有更高的追求,需要一場突圍戰。當2013年1—4月,西安市空氣質量在74城排名后10位時,陜西省、西安市兩級領導就明確要求西安要全力盡快擺脫“后10名”。
與此同時,西安全面啟動了治污減霾工作,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將治污減霾列為民生改善的頭號工程;頒布了《西安市全面提升環境空氣質量工作規劃》,抽調專職人員,建立起“上下聯通、部門聯動、區域聯控”的治污減霾防控體系。
時代周報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2012年西安用于治理空氣的財政投入為6800萬元,而2013年各級財政投入西安治污減霾的資金上升至15億元。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全市共拆除燃煤鍋爐593臺,僅此一項,減少燃煤量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達80萬噸和1萬噸、2400噸。同時對140臺燃煤鍋爐完成煙氣綜合治理設施提標改造,5.1萬戶蜂窩煤居民用戶改用了清潔能源;淘汰、報廢黃標車和老舊車輛5.6萬輛,2.1萬輛機動車實施了油改氣。
通過上述措施,按當地環保部門的說法,“全市空氣質量呈好轉趨勢”,但PM10、PM2.5和二氧化氮年均濃度分別超國家二級標準1.71倍、2.00倍和0.42倍。2013年空氣質量仍處于全國倒數第8位。
“我們數千人夜以繼日地工作,盡了那么大的努力,渾身勁兒快使盡了,5大類30項主要治理任務都完成了,但仍未‘退十’。這個結果一度讓人們的工作信心極度受挫。”郭庭平說,因為“退十”難度大于預想,公眾對空氣質量好轉的要求與環保部門的努力還有很大差距,只有壓力變動力,困難變契機,背水一戰了。
“以獎代補”淘汰落后產能
實際上,西安空氣質量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以此為拐點,是當地政府努力治污的一個愿望。
2014年西安市治污減霾實施方案要求空氣質量達到的目標是,PM10、PM2.5和二氧化氮的年均濃度分別低于183.82微克/立方米、101.23微克/立方米和55.39微克/立方米。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1—4月,西安的空氣質量與上年同期相比,PM2.5、PM10均下降了25%,二氧化硫濃度下降了24%。但接下來的月份,空氣質量數據的好與壞,年終西安能否“退十”,仍然是個未知數。
“現在領導也能理解我們工作的難處。空氣質量問題是大眾共同面對的挑戰,這并非是少數環保工作者能在短期內解決的問題。”西安市環保局一位官員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說。
“有些工作成績是靠自身努力,而空氣質量,我們不能將改善好的空氣裝在空瓶里,讓它漂浮在我們頭頂上。畢竟本地的空氣質量受周邊輸入性污染源、氣象條件等外部環境影響很大,正所謂人努力,天幫忙。”這位官員說。
事實上,西安冬春季節氣候沙塵、靜風、逆溫、霧霾天氣多發,受西北黃土高原自然條件影響,該市的顆粒物本底值相對較高。有氣象學者指出,西安乃至關中地區空氣質量的好轉,先天上可能要遲于全國其他城市。
但是,對于西安地方政府來說,不能將污染推給老天和自然環境,讓800多萬民眾呼吸被污染的空氣絕非經濟發展的初衷。西安必須作出改變。
先將自身產生的污染物降下來,就要改變城市粗放發展的路子。目前,西安正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最大的策略是,轉變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模式,決定在西安行政區劃內不再新建、改建、擴建火電、煉油、石化、水泥等高污染、高耗能建設項目。
采用政府主導方式,強制性對39戶涉及高耗能、重污染的工業企業實施“退城入園”,即從城區搬遷至相關工業園。目前,正在推進一個年產值上百億元的企業的搬遷工作。
同時,積極淘汰落后產能。西安市工信委制定了2014年工業淘汰落后產能計劃,已上報陜西省審核,共涉及14戶企業,淘汰落后水泥20萬噸、印染2300萬米、紡織3790萬米、平板玻璃314萬重量箱。
“作為治污減霾方案里的一項主要工作,按此安排,我們將提前一年完成西安市‘十二五’淘汰落后產能規劃的總體目標。”西安市工信委節能和綜合利用處處長李晨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淘汰落后產能,真要有‘壯士斷腕’的精神”。
以戶縣9戶企業的平拉(格法)平板玻璃生產線為例,其在戶縣已形成一個特色產業,這些生產線對西安周邊的廢舊玻璃進行回收、熔煉,再加工成一般玻璃,銷往農村市場,有效處理了建筑垃圾,是一個有市場需求的產業。但是其生產工藝落后,對環境空氣產生嚴重污染,“要淘汰是有阻力的”。
在對上述平板玻璃落后產能的淘汰中,陜西省按每一萬重量箱撥付3萬元,另外西安市配套拿出2.1萬元,實際上按每一萬重量箱5.1萬元對這批淘汰產能給予“以獎代補”。
據了解,按政策要求,上述省市的配套資金要優先用于安置職工,“不是讓老板拿著還銀行貸款用的”。具體操作中,為讓企業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確保社會穩定,在資金使用上,要求市、縣、企業簽署三方合同。作為前置條件,老板需提供職工花名冊,并據在冊人數給每人以適當補助,職工簽字認可后方可支付資金。
鐵面問責
西安強力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公眾希望看到治理污染和霧霾的巨大進步,省、市領導明確要求盡快實現西安“退十”的初級目標。
2013年年底,西安市委書記魏民洲公開表態:治污減霾是第一民生工程,誰要在這方面工作不力,就會在下一步干部調整時不予提拔或調整崗位,今后要追究到局級、副局級以及區縣負責人。
西安確定的數十項治污減霾主要中長期治理任務,涉及全市各區縣、開發區和33個市級部門、910家企事業單位,并將其列入全市綜合目標考核,制定了年度、月度考核辦法,實行跟蹤問效。
2013年,西安市紀檢監察系統對治污減霾工作不力的單位和部門進行嚴肅問責,其中給予行政處分6人,誡勉談話11人,撤職1人,約談區級領導4人。
西安鐵腕治氣,仍難逃霧霾大范圍侵襲。2014年春節前后,包括西安在內的關中地區又一次出現較長時間的霧霾,雖然程度有所減輕,但基層環保官員心頭仍是異常沉重。每當預測空氣污染要加重時,“心里就特別緊張”,畢竟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發生的現象。
經專家研究發現,西安的空氣污染由燃煤、揚塵、工業污染、機動車尾氣和外來污染五大主要成因構成。由于要解析清楚各污染源的貢獻率,以此來制定除霾行動,西安的大氣源解析開始,且有明確的時間表安排。
顯然,過度依賴煤炭的能源供應結構,對西安的大氣污染影響巨大,治污減霾必須從調整能源結構做起,痛下決心關閉一批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產能。
西安熱電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西安熱電”)是全國離城市最近的燃煤發電廠,發電機組能力為150MW,目前以供熱為主,是西安最大的大氣污染排放源。根據2011年環境統計數據,西安熱電耗煤量108.6萬噸,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排放量分別占全市總排放量的28.1%、15.1%,有人估計,該公司亦是當地PM2.5排放最大的單一工業源。
過去一年間,西安環保部門一直下決心欲對西安熱電實施關停,但沒有實質性進展。原因是該企業承擔著市政供熱功能,一旦關閉,西安西郊及高新區內168家單位和大面積居民用戶的采暖用熱將面臨斷供。
而關停熱電廠除造成大量沉沒成本(指由于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外,還面臨企業債務危機和職工安置的難題。
另外,如果后續集中供熱跟不上,不少地方拆除燃煤鍋爐后出現小煤爐反彈現象,以前的集中污染有可能演變為分散污染。“治理大氣污染就是讓民眾生活的環境更好。但空氣質量的好轉,不能以民眾生活退步為代價。”一位環保官員分析說。
最新的消息是,在專題研究了城西集中供熱事宜后,西安市政府明確要求西安熱電于2014年7月1日前自行關停2臺燃煤鍋爐,對3臺燃煤鍋爐進行除塵、脫硫、脫銷改造,替代新建4臺70兆瓦燃氣鍋爐建設項目正在實施中。
以調整能源結構,限制煤炭使用,并使民用燃料由燃煤向燃氣轉化,成為西安治污減霾的重要手段。2014年,西安制定的削減158萬噸燃煤的任務目標,“煤改氣”的大面積鋪開,不但要解決天然氣供應短缺的矛盾,還要付出建設成本高、使用費用高的問題,呼吸清潔空氣將意味著付出較高的成本投入。
受天然氣價格和財政補貼政策滯后等制約,2013年西安市用氣量為16.2億立方米,占全市一次能源比例不足10%。雖然陜西省發改委要求爭取到2014年煤改氣氣量約2.5億立方米,但僅能滿足340臺10噸燃氣鍋爐用氣需求,清潔能源替代尚有許多現實困難需要解決。
對此,西安把煤炭清潔化利用提到最重要的位置。譬如,不一定都要“煤改氣”,而是改造鍋爐,使用優質煤,推進“超凈排放標準”,使燃煤鍋爐的煙氣排放逼近燃氣排放標準。這一切,都是市政府解決燃煤污染的對策和“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