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產能達到220萬立方米/日以上,并大幅提高苦咸水、微咸水的淡化利用能力。以提升技術裝備水平推動海水淡化產業化提速已成為近期海水淡化產業政策的主基調。
海水淡化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的夢想之一:這項重要的開源之舉對于緩解沿海缺水地區和海島水資源短缺狀況,促進中西部地區苦咸水、微咸水淡化利用,優化用水結構,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發改委近日印發了《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 《規劃》),《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產能達到220萬立方米/日以上,并大幅提高苦咸水、微咸水的淡化利用能力。同時,完善海水淡化產業體系,提高海水淡化產業整體水平,增強國內外市場競爭力。
《規劃》提出了“十二五”期間發展海水淡化產業主要任務:一是加強技術創新,盡快提高海水淡化核心競爭力;二是強化設備制造,提升關鍵設備和成套裝置制造能力;三是注重工程示范,提高工藝設計水平和工程建設能力;四是加快應用淡化水,發揮海水淡化水的保障作用;五是建立標準規范,促進海水淡化產業健康發展。
以提升技術裝備水平推動海水淡化產業化提速已成為近期海水淡化產業政策的主基調。
今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提出了“十二五”期間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目標:到2015年,海水淡化原材料、裝備制造自主創新率達到70%以上,而此次《規劃》中也提出要強化設備制造。
今年8月份,科技部和發展改革委組織編制了《海水淡化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規劃》預計,到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裝備制造的產值將達到每年75億元—100億元,如果將淡化工程運營、供水管網建設等相關產值一并計算,總產值還將成倍增加,產業規模十分顯著。
所謂海水淡化產業,主要是以生產海水淡化水為主要目的,同時包括相關技術研發、設備制造、工程設計與建設、生產運營、原材料生產與銷售、咨詢服務、宣傳培訓和交流等工序和環節,具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十一五”時期,我國的海水淡化能力以每年近70%的速度增長。
目前來看,我國海水淡化事業發展迅速,但從事海水淡化設備制造和工程成套的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制造業基礎薄弱,技術成果轉化能力較弱,未能實現全方位資源循環利用。
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節水處處長楊尚寶曾撰文分析稱,目前我國海水淡化發展的重點,已經不是能否產出合格的淡化水,而是如何應用淡化水和如何用好淡化水,是全面發展包括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工程設計與建設、生產運營與應用、原材料生產與銷售、交流與培訓等各環節在內的海水淡化產業。
據悉,到2015年,全球海水淡化市場規模將達到700億美元—950億美元,從區域來看,未來20年國際海水淡化市場增長最快的仍然是中東地區,其次是美國、澳大利亞、阿爾及利亞、西班牙、印度和中國。在海水淡化需求的巨大推動下,可以預見,全球海水淡化產業規模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仍將處于快速增長期。
據中國脫鹽協會統計數據,到2011年底,中國海水淡化的能力有66萬立方米/日,而根據《規劃》提出的目標,也就意味著三年內我國海水淡化能力將提高至少3倍。在這個強大的目標之下,加大設計研發和制造力度,優化海水淡化單機和整套裝置設計、制造技術,提高設備制造能力,特別是關鍵設備和成套裝置的制造能力已經成為促進海水淡化產業鏈延伸的關鍵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