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從市環保部門獲悉,自去年開始的石獅市小流域專項治理工作,經過2年的努力,在污水處理、環衛保潔、工業污染整治、生態創建及河道治理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除靈秀鎮榮獲國家級生態鄉鎮外,其余6個鎮全部通過省級生態鄉鎮驗收。
內溝河沖污
有了“源頭活水”
11月19日,石獅中心市區污水處理廠尾水回用沖刷工程管道試通水,結束“水尾城市”石獅內河無“活水”沖污的歷史。該工程在完成水池施工、3臺回用水泵安裝、埋設4.2公里回用管道后,先行在東區排水溝福輝路上游段試通水,明年還將在其他溝段沖刷河溝。記者昨日在現場看到,盡管尾水沖刷時日不久,但該河段水體已返清,黑臭現象不再。
城鄉污水管網工程,是污水收集處理的基礎。2011年來,沿海五鎮生活污水提升泵站、收集管網工程繼續推進,建設完成蚶江鎮污水泵站、祥芝鎮污水泵站。中心市區、永寧、蚶江、祥芝、鴻山、錦尚鎮分別新增鋪設污水管網31.22公里、20.52公里、3.75公里、2.66公里、4.6公里、2.94公里,合計65.69公里。此外,永寧鎮污水處理廠投入調試運行。
持續污染整治
切斷水污染源頭
據了解,石獅全市有105家重點污染源安裝自動監控設備并聯網環境監控中心平臺,是泉州市各縣(市、區)中聯網污染企業數量最多的縣級市。
為確保監控設施穩定運行,市環保部門加強對污染源自動監控設備運行的監督檢查,開展排污口規范化整治,定期進行自動監控數據有效性審核,并運用于排污收費、執法監督過程中。指導和督促32家重點工業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同時,市環保部門嚴格執法,加大巡查夜查力度,切斷水污染源頭。
此外,市區兩鎮兩街道全轄區和沿海五鎮鎮區繼續實行道路保潔社會化運作,市區內溝河推行水面保潔社會化運作,繼續加強海漂垃圾治理,鞏固農村家園清潔行動成果,防止小流域垃圾污染回潮。
22條小流域
水質狀況定期監測
小流域是城鄉水系的“毛細血管”,時刻反映著環境變化。通過小流域整治,石獅對22條小流域的32個監測斷面每2個月開展一次水質監測,對5條跨境小流域每旬開展一次水質監測,石獅、晉江、泉州三方開展跨境聯合交叉執法行動。
同時,我市完成塘園溪香江路至龜壩閘段清淤整治;實施大廈溪、赤湖溪、祥農南尾溪、下宅溪整治工程,清理河岸兩側及水面各類垃圾,完成底泥清淤約3.5公里、護砌整治1.5公里。繼續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點源治理,關閉16家散養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