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來,省人大常委會相繼將淡水河、石馬河(合稱“兩河”)污染整治作為重點建議督辦,5年整治過程中,流域內深莞惠三市淘汰了46.7%重污染企業,治水投入超過200億元,其中150余億元用于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為鞏固整治效果并實現中遠期目標,筆者昨日從省環保廳獲悉,我省將繼續實施“兩河”流域限批和行業限批,在2015年底前關閉流域內所有重污染企業。此外還將盡快出臺實施更嚴格的淡水河、石馬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盡快建立淡水河、石馬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兩河”是東江最大污染源
淡水河、石馬河是東江的最大污染來源,污染負荷超過東江流域的70%,其污染整治直接關系東江水質保護和4000萬人的供水安全。
從2008年和2010年開始,我省對淡水河、石馬河流域分別實施流域限批,堅決否決重污染行業和超總量的建設項目;兩河流域全部劃定為(畜禽養殖)禁養區。
省環保廳最新透露,自實施限批以來,深圳市淡水河流域年均引進項目數同比減少85%以上,石馬河流域同比減少50%左右;惠州市在“兩河”流域的項目否決率高于其他地區12個百分點;東莞市在流域7個鎮未審批涉水的重污染項目,拒批的項目涉及金額近27億元。
2008年開始,流域內各市每年淘汰或轉型升級10%的重污染企業,2011年起又增加至每年淘汰20%。今年惠州市自加壓力,將淘汰任務增加至30%。根據最新統計,2008年以來,深莞惠三市共淘汰重污染企業351家,占總數的46.7%。
每年淘汰20%重污染企業
今年是淡水河“5年基本好轉”和石馬河“近期有所突破”的階段整治目標實現年。省環保廳表示,淡水河、石馬河污染整治均可在今年如期實現階段整治目標,其中淡水河已提前達到5年整治目標,水質綜合污染指數比2008年下降50%以上。
不過,淡水河、石馬河流域“微容量、重負荷”的局面短期內未得到根本解決,歷經長時間污染,淡水河、石馬河生態系統破壞嚴重,要恢復河流的生態還需要較長時間。
對此,省環保廳表示,接下來將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優化產業結構布局作為實現“兩河”水質遠期達標的根本手段,繼續實施流域限批和行業限批,從源頭控制新增污染源,包括禁止在淡水河、石馬河流域新建和擴建電鍍、線路板、制革、印染、養殖等重污染項目,暫停審批電氧化、化工以及含酸洗、磷化、表面處理工藝的污染項目。
此外,堅持每年淘汰20%的重污染企業,并建立后督查制度,防止關停的污染企業死灰復燃,在2015年底前關閉流域內所有重污染企業。
2020年水質達到Ⅲ、Ⅳ類
根據淡水河、石馬河流域污染整治的工作方案,淡水河、石馬河整治的總體目標為“使水質由劣Ⅴ類分階段逐步改善到滿足功能要求的水質”。其中淡水河到2015年底水質基本達到Ⅳ類;到2020年底,水質全面達到Ⅳ類,重金屬指標達到Ⅲ類。石馬河到2015年,交接斷面枯水期氨氮達到V類、其他指標達IV類,豐水期水質全面達Ⅲ類;到2020年底,水質全面達到Ⅲ類。
為建立保護淡水河、石馬河流域的長效機制,省環保廳透露,將在淡水河、石馬河實施“河長”制,由區鎮政府主要領導任“河長”,進一步加強兩河污染整治工作的組織領導。此外盡快實施更嚴格的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盡快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