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記者對太湖流域多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進行了調查。
自2007年太湖水污染事件以來,我省太湖流域新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3580多處,受益農戶近50萬戶,更為太湖筑起了“天羅地網”式的無形堤壩。
蓮花島上,濕地型污水處理設施由德國生態協會提供技術,將集納了周邊39戶農家生活污水的總管接到一個地下調節池中,當水量到達一定高度后,系統便自動將污水先后噴淋至填鋪了專業濾料的蘆葦叢、美人蕉陣中,最終出來的尾水水質可達一級A標準,再排入陽澄湖。附近農民李金福告訴記者,以前污水隨便倒,2009年政府幫他家接了管,現在“河灘邊上水都清了”。
無錫南漕鎮上的生活污水,和鎮區的印染廢水、化工廢水等工業污水一并接入了南漕污水處理廠;在蘇州市吳中區橫涇街道新路村陳家浜,適用于土地緊張地區的“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較好地解決了45戶農戶的生活污水出路;昆山市張浦鎮姜杭村、千燈鎮吳橋鎮的農村生活污水則采用“膜”工藝進行了處理,也對當地環境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昆山姜杭村72歲的老人趙根泉告訴記者:“以前水是臭的,大家什么東西都往里面倒;現在污水接管了,雨水、污水還分開接,水也變干凈了,你看還有誰亂倒?”
據省太湖辦主任朱鐵軍介紹,目前太湖流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一般采用四種模式:一是接入市政污水管網集中處理,一般用于經濟高度發達、城鎮化水平較高地區;二是有動力處理,在蘇州等經濟發達地區的新建農民集中居住區運用較多;三是微動力-人工濕地生態凈化處理,是當前我省太湖地區采用的主要模式;四是無動力處理設施,主要在蘇南部分經濟薄弱地區采用。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江蘇太湖流域之所以能夠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關鍵在于兩條:第一,規劃先行,制度保障。省住建廳、省農委等部門相繼出臺了《太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規劃》、《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適用技術指南》等一系列規劃和政策性文件,2010年省人大還對《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進行了修訂,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多部門聯動,大膽創新管理方式。2009年,蘇州市農林局與水務局聯合成立蘇州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辦公室,專職負責該項工作的推進、考核;2011年,常州市武進區農林局、環保局、財政局聯合出臺相關規定,進一步明確了三部門職責。
蘇州市水利局副局長夏堅介紹,前幾年“重在建設”,但逐漸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有的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轉率不高,維護管養的經費也是個難題。近兩年,蘇州重點研究管護問題,今年2月蘇州市政府下發了專門意見,著力解決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責任主體不清晰、運行經費來源不明確等方面的問題,要求因地制宜盡快建立起長效管理機制。
事實上,部門地區已嘗試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今年以來,蘇州市吳中區區、鎮二級各拿出150萬,由區水務、財政和環保聯合分開招標,選定了3家專業化的運行維護單位,負責全區93處獨立設施的運行維護;常熟市則擇優選定了一家專業的運行維護公司,由市住建局牽頭,與設施產權方(各鎮)、第三方運營公司簽訂了委托運行協議,住建負責運營日常監管、環保負責定期抽測水質、財政負責撥付運營經費。
對于污水處理設施的種類,蘇州市太湖辦副主任洪維民認為不宜過多,“我想一個鎮最多采用兩三種方式,這樣也便于管護。”他還提出:目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住建部門、環保部門、太湖辦都給予了補貼,能不能將這多種經費交給當地縣一級政府統籌支配,以產生“握指成拳”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