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北京亞運會前,上游毛紡廠搬遷,清河水質逐漸還清,但亞運會之后再次惡化。政府為此投資7億多元建污水處理廠,改善河流水質。
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由于生產生活產生了超負荷的污水,使河水污染再次加劇,政府又被迫再次投入大量資金治理。
距離上次治理不過4年,今天的清河復歸污河。
“每天下班不用擔心坐過站,聞到那個味兒自然醒。到清河了,下車!”
這是住在清河附近的人都知道的一個玩笑。雖是玩笑,不難看出清河的口碑。
清河發源于北京市海淀區碧云寺,流經朝陽、昌平兩區,在順義匯入溫榆河,全長23.6公里。
然而經過兩岸20多年的排污,這條原來的農村河道、城市邊緣河道,現在的主要城市排水河道,已變得污濁不堪。
治理仍在進行,但擋不住人類不斷排放的腳步:流清河,河流清,重現昔日風貌難上加難。
3月17日是自然大學組織的“樂水行”活動(自然大學是由多家NGO組織發起的項目)啟動5周年的日子,當天全國各地有超過140支隊伍以拍攝河流排污口為主題,對當地的河流進行考察。北京也有3支隊伍沿清河全線進行考察。
借此,記者有機會一睹清河的慘景。
清河?濁水!
3月17日,天氣一反常態地陰冷。上午9時許,記者到達清河南鎮,準備參加清河中游的排污口拍攝活動。
一下公交車,便嗅到一陣陣隨風送來的像硫磺一樣的刺鼻氣味兒。從車站到河邊大約四五十米,漸行漸近,這股味兒也越來越濃。
到了河邊,記者才看到清河到底有多“清”。見底的河水上泛著黃綠色,上面還漂浮著成片的白色垃圾,河床里很多地方露出斑駁的污泥。記者一行人站在下風口,陣風吹來,很多人不禁眉頭緊皺。
隨行中有一個叫簡格民的志愿者,他居住在清河上游,參加樂水行將近兩年了。
據他講,住在清河沿岸的居民,一年里基本上有兩個月要遭罪,冬天還好一些,到了夏天,只有關著窗戶才能避免臭味入戶。
為了拍攝排污口,簡格民一年四季經常深更半夜還在河邊走。去年一個冬天的晚上,他戴了頭燈和口罩,拿了相機和測水深用的棍子,全副武裝地去拍攝排污口。
當天晚上,有三個排污口在排放污水,他測量完排污口寬度、排放時間與流量之后,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又爬到另一個排水口去看里面的構造。他發現里面有一道一尺多高的墻,水正從上面漫過來,他用手電往里一照,看到地沿上跑著一大群老鼠,頓時嚇得他渾身發抖,加之出水口令人窒息的污濁空氣,頭一暈,一下子滑到了河水里……
在清河站,附近的交通經常擁堵,到了晚上十一二點還塞車。
有一次,在他拍攝排污口的時候,碰到橋上6輛車連環追尾。開始很多人還在旁邊圍觀司機吵架,隨后,圍觀者都跑到天橋邊上,有人還邊走邊說:“這個地方真臭。”
“可以說,這條河水的污染程度已經嚴重影響到中國人的圍觀‘情緒’,所以真是有很大問題。”簡格民無奈地說。
即便如此,據他講,以前有三個流浪漢在橋下的排水管里住了很長時間。他們把管道架空了,管道下面流水,他們就在上面睡覺。
有時,簡格民拍照的時候會給他們帶點兒吃的東西,問他們昨天晚上有沒有排水。然而,因為水質污染加劇,三個流浪漢如今只剩下一個。
對此,簡格民認為,不管是拾荒者也好,流浪漢也好,這些本來就居于社會最底層的人最容易成為環境的受害者。
除了這些弱勢群體以外,長期飲用被污染的水,會造成各種各樣的疾病。水里的白色污染、金屬污染、化學污染,最后也會讓這個社會的其他人成為環境難民。
從上午9點到12點,記者一行徒步從清河南鎮沿水流一直走到立水西橋,行程在13里左右。
所經河段被兩座水閘分成三段。在靠近清河南鎮附近的河段,由于上游水閘關閉,河床裸露在外;同時由于這一河段的社區比另外兩段開發早,居住人口也較多,河流中漂浮物也最多。
當日,這一河段有兩個排污口正在排水,清河污水處理廠的排污口即是其中之一。由于剛排放的污水溫度較高,這一段的河流有很長一段距離遠遠看去就像一個“蒸屜”,河流上彌漫著一層白色的霧氣。
同時,由于污水排量極大,在距離出水口很遠的地方就可以清晰看到河水回流的現象。于2002年正式運營的清河污水處理廠,目前日處理量為40萬噸,但仍不能滿足當前需求。據了解,污水處理廠第三期擴建工程預計將在今年五、六月份竣工,屆時,日處理規模將會再增加15萬噸。
在另外兩個河段,雖然河水同樣是臭味兒不減,但河面漂浮物較少。一部分原因是,這一河段與奧運村相鄰,環保做得相對較好;另一部分原因,也因為這一河段的商業住宅區開發較晚,目前有相當一部分房屋正處于開發與銷售中。
然而,在此次考察的終點——清河南鎮的立水西橋,這里的河床裸露、垃圾成堆的現象又明顯增多。
三治三污
據隨行資深水資源專家、自然大學水學院環境研究中心(NGO)研究院的王建講,清河與通惠河、涼水河、灞河一起并列為北京四大排污河。
目前,清河所排放的水基本上都是生活污水,河水在劣Ⅳ類與Ⅴ類水之間。
在清河南鎮附近的河段上,記者碰到一位準備放生金魚的女孩,她很憤怒地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訴說:“這樣的水,估計魚放進去也活不了。”
然而,與難聞的河水相比,兩岸環境卻相當美觀??恐u石與混凝土壘砌的河沿,是一條兩米寬的紅色人行道。再往外,起伏的草坪與高低各異的樹木相映成景。從草坪再向內延伸便是高層住宅。
在附近居住的馬大爺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些景觀都是奧運會之前修建的?,F在的河水水質比奧運會期間差很多,更不能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同日而語。
“改革開放前的清河那才叫真正的清河,河水透亮,水中魚蝦成群,各種飛鳥也很多。現在沒地兒可去,也只好忍著臭味兒在這里遛彎兒。”
“過去,誰要到清河買房或工作,就像被下放到農村一樣。而現在,很多人爭著在這里買房,周圍的人口還在增加。所以水的問題還得惡化。”另一位在河畔散步的李大爺表示。
更讓李大爺擔心的是,附近急救中心的污水可能也排放到河中——因為醫療廢水肯定會攜帶大量病菌、病毒。
事實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政府就對清河進行了三次大規模治理,然而卻是三治三污,總體成效甚微。樂水行發起人之一、資深水資源專家張俊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上世紀80年代末,由于上游的毛紡廠每天排放大量工業污水,清河曾是北京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直到1990年北京亞運會前,政府才下決心把毛紡廠遷走,清河逐漸還清。
然而,亞運會過后沒多久,隨著人口的增長,清河水質再次惡化。從2002年起,北京市政府總投資7.17億元,花費兩年時間建成清河污水處理廠,使河流水質再次改善。
然而,這種情況并沒有維持多久,到了奧運會前夕,由于當地居民繼續增加,污水處理廠難以負荷過量的生活與工業污水,導致清河再次變污。
為此,政府再次投入大量資金對河道進行清理,同時對河流兩岸進行景觀美化。然而,距離上次治理不過4年,清河復歸污河。
“我們都是學習環保專業的,跟著樂水行走了很多次河,看到污染如此嚴重卻依然沒有解決辦法,這點讓人感到糾結。”北京建工大學大三學生陳京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達了她的憂慮。
“治理了再污染,然后再治理。錢都浪費了。”她說。
發展與規劃
據了解,2002年,清河污水處理廠是按照190萬人的生活污水排放標準,并適度超前的規模建設的。十年間,這一地區的人口已經增長了100萬人,達到290萬人。由于污水處理能力低于污水來水量,導致處理效率降低。
“造成清河嚴重污染,有人口增加太快的原因,另外也反映出配套設施相對滯后的問題。這兩方面同樣是城市規劃的問題。”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環境所高級工程師李貴寶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他認為,規劃需要有前瞻性,雖然不可能太“超前”,但必須及時根據發展進行修編和調整。
清河區域的發展正是如此。清河周邊城市開發熱情高漲,導致規劃滯后于人口增長速度。“政府每批一塊地,對市政基礎設施的要求可能不大,但批的地、蓋的樓加在一起,其影響可就大了。”李貴寶表示。
因此,規劃部門或政府部門應把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幾方面的效益統籌考慮,每過兩三年就應回頭查規劃與落實的匹配情況,在今后的工作中強化前期規劃,避免再出現投資滯后于發展的尷尬。
目前,清河污水處理廠正在擴建,北小河污水處理廠正在升級改造,北京市水務局正委托規劃委對清河第二再生水廠選址,預計2015年建成投產。
“即便如此,清河是否就不會發臭了,仍很難說。”李貴寶表示。
他建議公眾采取更加節水的生活方式,比如通過更換節水馬桶、節水龍頭等方式降低污水產出量。
事實上,清河的水污染很大程度也與居民個人用水息息相關,整個清河的污水大部分來自生活污水,都是從每一家每一戶的下水道流入的。
“有時候,我也會罵那些排污水的人,但后來也心虛了,因為每一次自己洗完臉洗完衣服的污水也排到河里去了。”簡格民說。
今年春節正月初五,簡格民從老家回到北京的第一天,他發現因為很多人離開北京過年,很多排污口都停了。所以說,一個普通居民的用水和節水習慣與北京市的每一條排污河都息息相關。
“我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親眼看看身邊的河流,發動身邊的人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簡格民說。
“以農村為壑”是病態的城市發展
“所謂文明的代價,就是河水污染越來越嚴重,PM2.5越來越超標,垃圾越來越堆積成山。”采訪中,聽到不少環保人士對記者抱怨。事實或許正如他們所抱怨的一樣,社會越發展,消耗的資源就越多,產生的垃圾也越多,人類為自身發展設置的陷阱也越來越深。
西方國家傾向于把污染轉移到別的城市,以鄰為壑,這種狀況至今還在延續,縱觀我國城市的發展,似乎也在走一條“以農村為壑”的道路上。
以大城市為例,如果城市處于農村的下游地帶,城市會花錢與當地政府達成協議,要求農民不要破壞水源,維持簡單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如果城市處于農村上游,很多情況下會把污水和垃圾順著河流排放下去,選擇性地忽略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
近年來,隨著農民環境意識的提高,很多污染嚴重的城市不得不建設污水處理廠,對污水進行治理。然而,污水處理廠也僅僅是把污水“洗”干凈后,再排放到農村。實際上,很多經過處理后的水雖然經過沉淀和降解,流經農村時水質看起來較清澈,實際上卻遠遠沒有達到飲用的標準。
另一方面,建污水處理廠所需要的鋼鐵、礦石等材料,同樣來源于農村。從這個角度來看,城市依舊是資源的消耗體,農村依舊是資源的供給體;城市是垃圾的產生地,農村是垃圾的消納地;城市是享受生活的地方,農村是為城市奔波勞動、付出體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