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水利工程氣候效應分析與評估》報告認為——
長江流域旱澇災害與三峽工程無關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組織專家日前對三峽水利工程氣候效應進行了分析評估。分析和評估結果表明,三峽水利工程僅對庫區附近20公里范圍內的氣溫、降水有一定的影響,三峽庫區周邊地區的氣候條件沒有出現明顯變化。
中國氣象局發布的《三峽水利工程氣候效應分析與評估》報告稱,近幾年長江流域發生的大范圍旱澇災害主要是由大尺度的大氣環流和大范圍的地表熱力異常造成的,將其與三峽水利工程相關聯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氣候模擬結果顯示,未來20年長江流域氣溫仍將升高,這與西南地區氣候趨勢相一致;長江上游地區降水量和強降水事件可能增加,中下游地區降水量可能減少,干旱發生頻率和強度將呈增大趨勢。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稱,氣象部門將進一步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合作,強化長江流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服務,保障三峽水利工程安全運行和長江流域防汛抗旱。
事實上在1992年,原國家環保局審查通過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就對三峽水庫形成后的氣候問題作了科學分析,基本結論是:三峽建庫后,對庫區及鄰近區域溫度、濕度、風和霧的影響范圍一般不超過10公里。
專家介紹,就自然降雨而言,大氣中的水分循環包括外循環和內循環,外循環即按地球自轉規律水汽隨大氣環流進行輸送的循環,內循環即局部區域內大氣局地環流中的水分循環。
鄭國光告訴記者,從氣象學的角度看,三峽工程建成增加了水分的內循環,而大區域范圍的水分外循環并不會因為局部地區的地表改變而改變。外循環對降水的影響占95%,內循環對降水的影響僅占5%左右。他指出,把這種微調作用和大氣環流異常引起的大范圍高溫熱浪、極端干旱、區域暴雨洪澇聯系起來,沒有科學依據。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表示,罕見少雨是造成今年年初中下游地區干旱嚴重的根本原因。今年以來,長江流域降水較歷史同期均值偏少近四成,其中中下游偏少近五成,是50多年來最少的。在三峽水庫加大下泄對中下游持續補水的情況下,中下游河段來水仍偏少二至五成,中下游干流水位偏低3至5米。1到5月,三峽水庫向下游補水約190多億立方米,漢江丹江口水庫補水約57億立方米,抬高中下游干流水位1米左右。盡管如此,5月初,長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仍出現歷史同期最低或接近同期最低。造成今年長江流域降雨少的主要原因,是我國東部大氣環流系統異常,冷空氣活動勢力強大,水汽輸送條件不足等天氣因素。
蔡其華介紹說,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2006年四川、重慶出現罕見大旱,2007年重慶市遭遇特大暴雨,今年長江中下游大旱,均屬極端天氣事件。從天氣成因來看,造成極端天氣事件的主因是從地面到約5500米之間高空天氣形勢的變化。三峽大壩壩高僅185米,相對于5500米來說是一個微量,不至于對長江上游高空天氣形勢產生影響。部分地區大旱屬降雨特枯年份發生的自然現象,與三峽水庫無關。大型蓄水工程由于水面蒸發可能使得水庫周邊地區濕度有所增加,這對干旱而言屬正面效應。
在氣溫方面,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根據三峽蓄水前后的氣候監測資料分析表明,三峽水庫對氣溫的影響是:冬季增溫不足0.5攝氏度,夏季降溫不足0.3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