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洗車間地面上污水橫流
記者暗訪市區部分餐具消毒企業發現:大部分消毒企業無資質僅4至5家有政府部門頒發的證書,且全部過期
去年,我市有關部門在對市區餐具消毒企業抽檢中,共計抽檢130份餐具樣品,其中,定型消毒不合格接近兩成,自行消毒不合格超過三成,衛生狀況令人堪憂。目前,市區大約有60家餐具消毒企業,其中有政府部門頒發證書的僅4至5家,而且證書有效期全部過期,大部分消毒企業連資質也沒有。這些餐具消毒企業相比傳統的一塊抹布、一桶水的清洗,雖然有了進步和改善,但是與衛生部門規定的消毒標準相差甚遠。那么,餐具消毒企業的真實狀況怎樣?帶著這個問題,昨日,本報記者對市區部分餐具消毒企業進行了暗訪。
現場:
地面污水橫流 氣味刺鼻難聞
“未見其廠,先聞其聲;未見其廠,先聞其味。”記者還未走進市區某餐具消毒企業,就有一股刺鼻的氣味撲面撲來,隨之聽到的就是清洗餐具的碰撞聲。
在清洗車間,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地面上肆意橫流的污水以及餐具清洗池里面漂浮的筷子和厚厚的油污。車間的一角放著一筐筐等待清洗的餐具,堆積如山。車間的東墻滿是消毒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記者看到,她們大部分沒有按照消毒企業的操作流程,未佩戴口罩和手套等。從高溫消毒柜里“沐浴”出來的餐具,在傳送帶的傳輸下進入烘干消毒工作程序,消毒工人直接用手不停地擺放著凌亂的餐具,以便為烘干后的塑封包裝做準備。餐具塑封好后,工作人員直接放在腳下的塑料筐里。而按照國家衛生標準,對于筷子包裝要使用再生環保紙和完全封口,但該企業為了節省成本卻用塑料代替。
記者隨后又去了市區其他幾家餐具消毒企業,其衛生狀況實在堪憂,地上滿是污水且到處流淌,餐具遍地皆是,清洗的和未清洗的混合放在一起,這樣很容易造成餐具交叉污染,如果是在夏天,肯定蚊蠅滋生、漫天飛。
其中一家企業的老板說:“我們這里的衛生比小作坊好多啦!像城郊結合部的從事餐具消毒的小作坊,根本沒有大型消毒設備,而是一根水管、一瓶潔凈劑、一塊抹布、一個電吹風,便組成了一個餐具消毒企業,能談得上什么衛生!”
歷程:
市場監管兩度空白 現合格證全部過期
2007年,餐具消毒從南方流入濟寧,當時,由于相關部門沒有出臺其準入標準和相關規定,申請從事餐具消毒企業的門檻相對較低,再加上利益驅使,我市餐具消毒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萌發,一年內,從事餐具消毒的企業達100多家。隨著有關部門對餐具消毒企業的監管,設立了準入門檻,比如對環境、操作工藝、從業人員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相關規定。2007年9月,我市餐具消毒企業進行首次認證審批,凡是從事餐具消毒的企業必須獲得公共餐飲具集中式消毒審查合格證明后才能進行餐具消毒。
截至2009年,鑒于市場競爭的壓力和衛生監督所的大力監管,市區餐具消毒企業剩有40家至60家,餐具消毒企業走上規范化道路。2009年下半年,由于機構調整,監管不嚴,一些從事餐具消毒的企業又紛紛而起,到2010年下半年,市區從事餐具消毒的企業達到100多家。這段時間,相關部門對餐具消毒企業的監管幾乎處于空白,從事餐具消毒的企業也是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缺少部門的監管,餐具衛生消毒更是無從談起,消毒餐具審查合格證明從此再也沒有頒發過。2010年下半年至今,從事餐具消毒的企業合格證的有效日期都是過期的。
追問:
行業標準何時出臺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個長期困擾該行業的問題——缺少相關的法律規范和標準來規范企業生產。
一些消毒企業的消毒程序完全是按照企業經營成本來核算的,能減則減、能省則省。有的只用洗潔精簡單的清洗后便進行包裝塑封,然后直接送到餐飲酒店,根本沒有進行高溫殺毒,更談不上衛生達標。
希望有關部門早日出臺和制定相關行業標準,對餐具消毒企業進行規范和指導,讓餐具消毒企業有序競爭、公平競爭,讓消費者早日用上衛生、放心和安全的餐具。
鑒別:
四招鑒別消毒餐具質量
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在使用套裝消毒餐具前,可通過四招來直觀鑒別其質量。
首先,透過封縮膜,用肉眼觀察組合套裝消毒餐具是否合格,如果餐具表面有明顯的裂縫與破口,表明其質量不佳。
其次,拆包裝前,要仔細觀察餐具表面有沒有污跡、水痕,因為消毒餐具都經過高溫消毒烘干,不會有水。
此外,使用組合套裝消毒餐具時還要仔細查看封縮膜上面的標識,標識上不僅要標注消毒公司名稱、地址、電話等,還應標注消毒日期、保質期等,一般保質期為7天。
最后,打開組合套裝消毒餐具,用手摸摸餐具壁,看看是否黏手、玻璃杯是否有油垢,如果黏手或有油垢,則是不合格產品。
消費者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如果酒店無法證明餐具已經經過消毒,或者無法向消費者證明提供消毒餐具的企業具備相關合格資質,消費者有理由拒付餐具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