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高坪城區的清溪河,雖然歷經多次治理,但很長一段時間內,部分河段甚至出現“越治越污”的尷尬。2010年,高坪區斥巨資,開始從源頭治理清溪河,清溪河兩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漸成為“景觀河”,成為“宜居高坪”的重要節點。
●趙升華 周漢兵
昔日之痛
“漸進”治理
污染纏身,不堪承受之重
環保部門分析指出,造成污染的原因,一是污染源多,且直排河中;二是河流流量小,自凈能力差。
清溪河之于高坪區,猶如府南河之于成都。據了解,清溪河東起青蓮鎮白山溝水庫,西接嘉陵江,全長12公里,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貫穿高坪城區的河段長3.15公里
“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這條河的水非常清,里面有好多魚,茶樓煮茶也用這條河的水。”在清溪河邊住了幾十年的劉亞光大爺親眼見證了這條河的由清變濁,“上世紀90年代以后,河上游的一些工廠排出大量的污水,沿岸居民也直接將生活污水排入河里,垃圾隨處丟棄。”
“下游一直未能截污,城市生活污水直排進河,這是清溪河水無法徹底變清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中游河道平緩,沿岸養殖企業和居民排污較多,河流季節徑流量變化大,河水自凈能力差。”高坪區環保局負責人分析說,清溪河中游段全部分布在農田低洼處。河道低矮,自然彎曲段多,河道容量有限,每到漲水季節,清溪河水溢過河堤,漫進沿岸農田,形成澇災。只要一下雨,河水就渾濁不堪,河面上懸浮物眾多。
到上世紀90年代末,清溪河已是沉疴纏身,不堪承受污染之重。柏果灣社區居民劉忠泉回憶說:“前幾年,清溪河河床臭腐不堪,垃圾隨處可見,惡臭刺鼻。清溪河下游是居民集中區,但住戶長年不敢開窗。”
環保部門的統計顯示,到2006年底,清溪河COD超標8.5倍,氨氮含量在嘉陵江入口處超標2倍。
“漸進”治理
越治越污,河岸渠化河水難清
業內人士分析病因,認為“漸進式”的局部治理,沒有從根本上消除污染源,也沒有有效增強河流的自凈能力。
早在2002年,高坪區委、區政府就把清溪河治理納入議事日程,對清溪河的治理采取局部“漸進式”方式。從2002年至2004年底,高坪區多次對清溪河下游河道進行清淤,但是,效果一直不佳。
2003年初,區委、區政府從20多個區級部門及沿河鄉鎮抽調人員,組建整治聯合執法單位,強行搬遷了沿岸一批污染企業和家庭作坊。
2004年底至2007年,區委、區政府立項修建高坪區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投資2000萬元鋪設了16公里雨污分流管網,關閉了部分河道排污口。但是,清溪河每天依然承受著城區10多萬市民排放的上萬噸生活污水,以及沿河數十家企業所產生的數萬噸的工業廢水,水質并沒有得到好轉。
2007年,高坪區實施項目推動戰略,啟動了航空港工業集中區建設,清溪河的渠化改造也加速進行,下游河底變得坦平,河岸石欄整齊,岸邊綠樹成蔭。但河床污染依然嚴重,白色垃圾、生活污水和其它污染物直排等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到了夏天,河水臭味撲鼻。
2008年以后,實行清淤綠化,增強其自凈能力。然而,清溪河的治理方案絕大部分落實后,沿岸景觀雖然大大改變,但清溪河仍然常年污水橫流。
2009年6月2日,投資5500多萬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全面建成投產,設計日處理污水3萬噸,城區污水80%以上輸入污水處理廠。
實行了雨污分流,污水處理廠竣工投產后,高坪區實施了沿河工業退城入園的產業政策。2009年相繼關閉了白塔油漆廠、華安肉聯廠、高坪食品站等10多家排污不達標企業,對清溪河兩岸4家養殖企業實施了關閉或搬遷。同時,還關閉10多個生活排污口。但是,河水水質和河床污染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性好轉。
每年都在治理,為何效果總是不佳?業內人士分析病因,認為“漸進式”的局部治理,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從根本上消除污染源,也沒有有效增強河流的自凈能力。
涅盤重生
從源頭治理,漸變“景觀河”
專家指出,開展小流域治理,必須對流域實施源頭治理,把好兩個關口:一是徹底清除污染源,而且不新增污染源;二是必須實施生態治理,保持水土,涵養水源。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整治方式必須改變,應該全流域系統整治。”高坪區委、區政府痛定思痛。2010年初,區委、區政府決定從源頭治理清溪河,提出“治臟、無污染、群眾能休閑娛樂”的治理方案。
治臟、無污染,首要的問題是根除污染源。從2010年初開始,高坪區下定決心,對沿河剩下的污染企業、家庭作坊實行挨個清理。到3月底,清溪河沿岸50多家污染企業、養殖場、家庭作坊,終于大面積停產、關閉或者搬遷。
衛東橋附近最后一家奶牛場成了“硬骨頭”。由于業主在這里租用村民的房屋,養殖奶牛已有3年時間,尚未到期。因此,搬遷行動不僅遭到業主的抵觸,房東也因要損失6000元租金,堅決不同意奶牛場搬遷。
2010年4月1日,高坪區主要負責人帶領相關部門現場辦公,勒令限期搬遷。然而,面對區環保局下達的處罰通知書,該養殖場業主不予配合,對相關部門的處理意見置若罔聞。
為此,相關部門、清溪街道辦幫助業主規劃新址,4月15日,該奶牛場業主終于同意搬遷。4月19日凌晨3時,該奶牛場順利完成搬遷。
隨后,針對清溪河治理,區委、區政府召開了多次專題會議,并成立了清溪河綜合治理工程指揮部。2010年6月,邀請成都市市政工程規劃設計院院長鐘強文一行7位專家,實地查看高坪區清溪河沿線情況,為清溪河治理把脈。
經過專家的反復踏勘調研,到2010年9月,一套治理清溪河的明晰方案終于出爐——5年投資2億元,清溪河綜合治理工程從河道功能、景觀功能、道路功能、截污功能等四個方面系統推進。
按照清溪河總體規劃,清溪河治理工程分為近、中、遠三期實施,重點打造“一廊、三段、九節點”。即,建設“看水、聞曲、問溪”三段,建設“溪江映月”、“竹苑停溪”、“聞溪聽寧”、“臨溪望松”、“游溪悟瀾”、“清溪獨翠”、“古琴溪韻”、“水霧溪躍”、“凌云覽溪”等九大景觀節點,把清溪河臨河風景帶建設成為具有川北示范作用的濱水綠色風景走廊。
2010年11月,清溪河治理一期工程(和平橋到安漢橋)啟動。
一期工程A段600米的治理任務,按照計劃要1年時間完成,結果不到9個月就全面完成沿岸污水截流、清淤、景觀設計、路面改造、水力自控翻板閘、路燈照明以及河道兩側綠化等。“這一段河道,現在成了清溪河治理的示范樣板工程。”區城鄉規劃和建設局負責人說,如今這一河段河水變清,兩岸綠樹成蔭,溪江映月、曲步游溪、健身廣場等景觀節點全面建成。
多年污濁不堪的清溪河,在不到1年時間實現華麗轉身。如此成就,甚至讓因治理清溪河而利益受損的人也贊不絕口。劉氏廢舊塑料加工廠在業主承包3天后,恰逢清溪河的大規模治理,區委、區政府就讓這家企業停產。當初,這家企業的老板意見很大,但如今看到河流變清,他說,“雖然自己損失不小,但換來了優美的環境,值得。”
不少媒體紛紛聚焦清溪河治理,市環保局副局長、高級工程師李中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評價說:“清溪河治理,為南充內河治理提供了經驗。”
面對肯定和贊譽,高坪區委、區政府沒有停步,在2011年5月決定,將清溪河綜合治理工程預算資金從最初的2億元追加到8億元,而且把建設工期從5年縮短到3年。
據了解,為了增加河道兩側綠化用地面積,利用有限的濱水空間打造廣場、濱河路、親水場地、健身場地等景觀區域,形成貫穿、聯動的濱河場地,高坪區先后拆除了清溪河沿岸建筑1萬多平方米,建設中不僅沒有破壞沿河兩岸的植被,而且新增綠地近2萬平方米。
“徹底消滅污染源,力控新的污染源,并在沿河兩岸實施生態資源保護,這是開展小流域治理必須要做好的三件事。”市環保局副局長、高級工程師李中軒以麗江古城的打造以及德國萊茵河治理為例,強調說,“只有達到‘天人合一、人水相諧’,水才會活潑靈動,小流域才能從源頭上得到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