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亞洲最大的污泥處理工程――上海白龍港“巨蛋”已基本完成污泥消化系統的調試。工程建成后,上海中心城區現有污水廠約50%的污泥將得到有效處理。
圖為菲達宏宇飼養的用來處理污泥的“水蚯蚓”。
2010年11月26日,環境保護部下發《關于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污泥處理設施建設。“十一五”期間,在城市污水處理率提升至77%、污水處理產業取得突破進展之時,污泥處理產業則顯得起步遲緩、發育不良。污泥處理行業面臨著政策亟須完善、機制亟待建立的任務。
與此同時,處于起步階段的污泥處理行業存在的問題不斷見諸媒體,污泥二次污染事件不時挑動公眾神經。在資金缺乏、運行機制缺乏、技術路線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如何走出一條穩定、高效的污泥處理路子,尚需要學界、行業內企業及政策層面共同探索。
如何讓起步階段的污泥處理產業項目有效運轉?江蘇省住建廳污水處理專家何伶俊的觀點極具代表性。他認為在目前政策、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必須與政策相融合,“再實用性的技術只有獲得了政策層面的支持才能有市場”。
污泥處理產業起步面臨困局
對于如今國內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的現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環境學會固廢專業委員會委員王偉用了四個字來概括――“ 亂象叢生”。
污泥是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含水率一般為80%。污泥中因為含有大量有機物和有害成分,簡單傾倒、填埋將引發環境污染問題。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污泥產生量接近2200萬噸,其中有80%沒有得到妥善處理,污泥處理形勢十分嚴峻。
由于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缺少穩定、有效的處置途徑,近些年來多個地方發生污泥污染事件。監管數據顯示:在過去一年,全國有300多座污水處理廠污泥去向不明;約80%的污泥采用簡易填埋的方法處理,垃圾填埋場難以為繼,二次污染嚴重。這也致使城鎮污水處理廠的穩定運行面臨巨大壓力。
多起污染事件的背后是行業規范的欠缺和管理的混亂。有業內人士表示,就以污泥碳化這項在國外尚處于研發試用階段的技術來說,現在國內號稱“自有技術”的廠商就有8個之多,但到中試水平的只有一兩個。而對于厭氧、熱干化等一些新技術,目前已實施這些技術的項目,運行順利的也寥寥無幾。
但來自中投顧問的調查資料顯示,如今國內共有50多個采用厭氧消化技術的污泥處理處置工程,但是90%都沒有正常運行。雖然環保部在2010年底發出的《關于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污泥必須脫水至含水率50%以下。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盤雨宏對本報記者分析說,“雖然國家宏觀的支持力度較大,污泥行業與整個環保產業的周期具有同步性,但缺乏更加細致的規范以及技術細則,導致目前行業管理混亂等眾多問題”。
據了解,截至目前國內并無專門針對污泥處理處置方面的相關資質認定,這直接導致行業進入門檻低。“很多之前做餅干的、做藥片的企業也都來做污泥干化了”。某環保企業負責人說。
CDM前景廣融資渠道應實現多元化
合理、充足的資金注入被認為是目前推動污泥處理業改變現狀的首要因素。在目前國內污水處理廠普遍利潤不高、資金缺乏的情況下,尋找有效的資金渠道及運作模式成為了當務之急。
我國污水處理廠目前對于污泥的處理多為填埋和焚燒。市場上每噸污泥的焚燒費用大概為180元,一個日處理1萬噸污水的污水處理廠每天處理污泥的費用大概為900元。一個10萬噸級規模的污水處理廠,每天至少得花9000元用于污泥焚燒。這些費用對于原本就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狀態的國內多數污水處理廠來說,不失為較大的負擔。
目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工程的業主多數為政府部門,其運行資金來源和投資渠道顯得較為單一,主要為污水處理補貼和財政投入。在污水處理的穩定運行資金仍未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污泥處理獲得充足資金顯得更加困難。
CDM(清潔發展機制)被認為是未來污泥處理業的一條前景廣闊的融資渠道。根據京都議定書中CDM的相關協議,發達國家可通過對發展中國家以技術援助或資金購買的方式達到完成本國碳減排指標的目的。
業內有分析人士指出,通過碳減排獲得多元化渠道的資金支持,可以更好地支撐污泥處理處置的穩定運行,并為污泥低碳技術、設備的研發提供有力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厭氧消化-沼氣發電的工藝路線在爭取CDM認證上具有優勢。因為其沼氣發電后并入市政電網,碳減排幅度可以準確計算和核定。但目前該工藝路線在國內的運用極少。到目前為止,在國家發改委已批復的近2000個CDM注冊項目中,污泥處理處置參與的案例只有上海白龍港污泥工程和紹興污泥垃圾混合焚燒發電項目。
積極引入社會資金也是環保企業不斷的嘗試內容。目前富春環保募投項目“污泥焚燒資源綜合利用工程”進展順利,富春環保董秘張杰對污泥處置項目的融資前景充滿信心,他表示,“我們的可研報告預計,每年運行7000小時的情況下年利潤是6400萬元,利潤應該會超出原先估計。”
政策層面應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是較多業內專家的觀點。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守先對本報記者說到,“可以把污泥處理業納入地方資源環境發展規劃和靜脈產業范疇,給予政策性指導及財政和稅收支持”。這些可以包括貼息貸款、鼓勵上市融資等優惠政策。
選擇技術路線需因地制宜
今年4月份住建部、發改委下發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指南》指出,“因地制宜是污泥處理處置方案比選決策的基本前提。”在發達國家污泥處理產業技術發展較為成熟的情況下,如何在吸收國際先進技術的情況下,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技術路線成了污泥處理業繞不開的一大主題。
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工藝,并結合具體情況形成自己的技術路線,在國內的污泥處理業已形成一大趨勢。北京中持綠色能源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的“集中處理、協同消化”污泥處理路線實際上是在吸收德國技術工藝的基礎上,借鑒美國、加拿大的土地利用模式及日本、新加坡的焚燒工藝之后,結合實際項目經驗形成的。
近些年來,日本在污水、污泥技術方面不斷取得突破。日本制定的關于污泥處理的“生物質利用推進基本計劃”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約85%的污泥得到利用。具體措施包括引進高效污泥脫水機,推進沼氣化、固體燃料化等能源利用,開發低成本、高品質資源化技術,以及將污泥與其他生物質混合處理利用等。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環保企業在污泥處理方面的創新較多。浙江省環保企業菲達宏宇通過飼養“水蚯蚓”,投放到污水處理廠中來處理污泥。從2007年開始,菲達宏宇已經先后在浙江紹興、諸暨、湖南長沙和杭州富陽等地的污水處理廠進行“水蚯蚓”的試運行,目前試運行項目已使污水處理系統的直接運行成本下降20%以上,同時大幅削減污泥最終處理處置費用。
而對于相關技術的具體實施方案,業內有專家提出可根據污泥的最終去向,來界定污泥行業的處理處置標準。“比如,國家也可以建立分級標準,可以將污泥處理處置的穩定化、無害化階段列為三級標準,無害化、減量化階段列為二級標準,減量化、資源化利用階段就可列為一級標準。”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工張辰在對污泥處置路線進行總結時表示,污泥處置技術并無優劣之別,而選擇使用哪種技術路線進行污泥處理處置,應該遵循因地制宜、經濟適用和處置方式決定處理技術三個基本原則。
政策與技術緊密結合才見效
在污泥處理業的起步階段,如何引導資金注入、如何讓技術更好地進入市場,如何讓既有的污泥處理項目高效運轉,是一個系統的問題,需要在戰略層面平衡好各種影響因素。
業界有觀點認為,廣受專家推崇的厭氧消化技術“叫好不叫座”與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直接相關。業內專家郝曉地則一針見血地指出,“多數污水處理廠只設計水處理工藝,而將污泥視為一種負擔,想方設法將其棄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還沒有像歐洲那樣給予污泥轉化能源的補貼政策。”
江蘇省住建廳污水處理問題專家何伶俊認為,行業技術上的聲音一定要傳遞到政府耳朵,進入決策者視野。“否則再完美的技術政府不知道,就沒有市場,技術若是不能體現在政府的意志,那就是沒有生命力的。”
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認為,在污泥處理業,制定污泥處置路線的地方決策層是首要責任主體。“當地方政府通過法規和強制性標準,設定了污泥處置的不同路線,也就基本確定了污泥處置的技術路線和相應的公共服務采購成本。”
而對于政策與技術的關系,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守先認為政策與技術的融合有一個互推的過程。他跟本報記者補充到:“政策相對滯后,一般情況下,技術成熟到一定階段和水平,政策才會出臺,并在技術進步的同時,政策不斷跟進與完善。”
朱守先進一步指出,可以更多發揮政策優勢的力量。“污泥處理業是資源再生工程,建議首先在發達地區城市加大資金與技術投入,探索成功模式,再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