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間,污染減排的領域更廣、要求更高、任務更重、緊迫性更強,減排形勢依然嚴峻。筆者認為,要進一步創新思路,強化舉措,在以下幾個方面推進減排和環保工作。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和社會監督,構建減排新合力。充分發揮政府推動的主導作用和企業的主體作用,形成政府部門負責、街道園區推動、行業企業落實、人大政協監督、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污染減排工作新格局。把完成污染減排目標任務作為民生實事之一,列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實現目標管理。繼續推行問責制度,每年與各街道、開發園區及有關部門簽訂污染物總量削減目標責任書,層層分解落實。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企業、街道社區中聘請環保義務監督員,定期舉辦“向服務對象述職,接受群眾評議”活動,對全區各污染減排項目進行月度督察,與新聞媒體合作互動,發揮環保熱線作用,讓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工作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維護人民群眾合法的環境權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二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拓寬減排新空間。只有產業結構優化才能從根本上削減污染物排放量。今后一段時期,要繼續把結構減排作為治本之策,采取綜合措施控制高耗能高排放產業進入和淘汰落后產能。在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同時,加快對傳統產業的“存量調整”,全面清理、依法強制淘汰“三高兩低”企業,按計劃、分批次地組織實施限期治理、關停并轉工作。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
三是抓好主要領域減排,突出減排新重點。當前,交通、建筑、化工、畜禽養殖等領域成為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減排新的重點目標,居民生活、中小企業、農業農村等逐漸成為污染減排相對薄弱的領域。要堅持以工業企業為重點,更加注重多領域、全社會減排。在繼續抓好工業減排的同時,著力突破薄弱環節,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減排。大力推進“藍天工程”,治理工地、道路揚塵,實施機動車污染減排,完成加油站油氣改造。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減排,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全部配備治污設施,推廣應用沼氣工程技術,進行糞便資源化利用。深化減排宣傳教育,大力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倡導綠色環保的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和生活習慣,努力使減排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
四是強化工程技術支撐,培養減排新能力。研究表明,COD等污染減排量主要依靠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對減排貢獻率高于60%,載體和能力建設對于減排至關重要。要加快完善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城市雨污分流和工業污染防治,加大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力度,增強氨氮去除能力和效果。目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已建成污水處理廠21座,鋪設污水收集管網470多公里,街道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
五是完善環境監管,提高減排新效益。加大環境監管力度,創新管理減排,建立和完善科學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健全水、大氣污染防治的長效機制,不斷鞏固和增強減排成效,避免形成“有總量、無質量”的狀況。深入實施空間、總量、項目“三位一體”的環境準入制度,綜合運用環保專項資金安排、企業環保信用評價、掛牌督辦、媒體曝光、評獎評優等手段,切實提高減排項目綜合績效。加強對污水處理廠的監管,保障污水污泥規范處置,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確保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設施、信息網絡系統的穩定運行,提高設施運轉效率。